到了明代,太岁的传说更加广为人知。着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他的巨着《本草纲目》中,对太岁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他将太岁归类为虫鱼之属,认为它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入药,是一种珍贵的"本经上品"。李时珍的记载,让太岁从一个神秘的传说,变成了一种可能存在的实物。
然而,尽管有这些记载,太岁仍然停留在传说中,没有人真正见过它的样子。直到1992年的夏天,一个偶然的发现,让太岁从传说走进了现实世界。
意外发现:渭河边的神秘肉团
1992年8月的一天,陕西周至县遭遇了一场山洪。洪水过后,当地村民杜战盟和他的母亲吴凤莲来到渭河边捡拾被冲走的柴火。就在这时,杜战盟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
那是一块圆圆的、黄黄的肉状物体,看起来就像是一块牛皮。起初,吴凤莲以为这只是一块被洪水冲到河里的坏肉,就随手把它扔到了河边。
然而,几天后,当她再次来到河边时,发现这块"肉"竟然没有腐烂,也没有招来蚊虫苍蝇。这个发现让吴凤莲感到十分好奇。
她决定把这块奇怪的"肉"带回家,放在一口大铁锅里。让她更加惊讶的是,一周后,这块"肉"不仅没有腐烂,反而还长大了!从最初的20多斤竟然长到了35斤!
吴凤莲大胆地割下一小块煮来尝了尝。虽然口感有点粘糊糊的,没什么特别的味道,但吃了之后,她感觉身上充满了干不完的劲。
很快,这个奇怪的发现在村里传开了,许多村民都来到吴凤莲家,想要一睹这个神奇的"肉团"的真容。
更神奇的是,无论村民们怎么切割这块"肉",它都能很快长回来,而且越割反而越长得多。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让人们想起了古籍中关于太岁的记载。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太岁?
科学调查:揭开太岁的神秘面纱
这个不寻常的发现很快引起了科学界的注意。1992年9月,西北大学生物系的杨兴中教授受命前往吴凤莲家调查这个神秘的"肉团"。
当杨教授看到铁锅里那个呈黄白色、状如海蚌肉的物体时,他也感到十分惊讶。这个物体摸起来柔滑软腻,手感和动物的肉脂极其相似。这种特征,与古籍中对太岁的描述惊人地相似。
为了弄清楚这个"肉团"的本质,杨教授在征得吴凤莲同意后,将它带回了实验室。随后,西北大学、西安医科大学、西安动物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联合组成了调查小组,对这个不明物体展开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科学家们发现,这个"肉团"体内含有大量的"黏菌"、细菌和真菌。其中,"黏菌"是一种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之间的古老生物,它们能够缓慢蠕动,而且形态多变。这些特征,与太岁能够"自行生长"的传说不谋而合。
然而,研究并没有就此结束。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复合黏菌体只占太岁总重的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的成分仍然是未知的。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这些未知物质的成分一直是个谜。
18年后的新发现:太岁的真实身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地方陆续发现了疑似太岁的物体。河北、天津、山西、北京、吉林、新疆等地都有相关报道。这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