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诛完成任务后,立刻纵马向六城而去,未至六城便远远看到六城外一片金黄,肥诛心跳加速。
那片金黄是九江国连绵不绝的旗帜,黄为主色调,夹杂一些蓝色,诸如镶边等装饰。
肥诛知道这是黥布准备发兵击楚,这可是立功的大好时机,可不能错过,现在的他不满足于作为黥布的一名别将,他要成为大司马,甚至成为相国。
仅仅追击一个楚使怎么可能让他肥诛成为大司马,乃至于把相国朱(朱)建拉下马,换自己上位。
必须要争取出战的机会,肥诛思虑至此,加快速度纵马而去。
车马的隆隆之声,自然早引起黥布等人的注意,见肥诛已经将楚使杀掉,黥布和随何皆送一口气。
肥诛略微了解,便知道黥布要让大司马领兵击楚。
于是肥诛见缝插针,找准机会,非常诚恳道,“大王,杀鸡焉用牛刀,北伐西楚,何须大司马,有末将即可。”
九江上柱国看到肥诛那友好的眼神,似乎想到什么,在黥布决定发兵击楚时,他曾经想出战,但被大司马抢先。
对于这位黥布的上柱国(名字已失),他目前已是九江国的兵事最高武职,可以说是地位仅次于相国。
不过这位上柱国不常领兵,常伴君王左右,相当于君王的最高军事参谋,也是从领兵过来的。
等于交出兵权,给一个最高兵事荣誉。
在这里多提几句,读史常发现相国(令尹)、上柱国、太尉、大司马、大将军、上将军等字样,很难分清之间何职更大。
按照史书所言,上柱国乃最高武职,掌军政;太尉,也是最高武职;大司马也是最高武职。
好在这三个职位不常一起出现,但有时候两个会同时出现,那就比较令人迷惑。
上柱国自春秋时期起,楚、赵皆置,乃最高武职,地位仅次于令尹(相国)之下。
秦则是设置太尉,乃最高武职,这么看他相当于上柱国,西汉初置太尉,汉武帝时期罢太尉,置大司马为大将军的加号,为最高武职。
这么说,太尉、大司马、上柱国其实是同一个职位不同的称谓而已,地位自然皆仅次于相国(令尹)。
那么再说大将军,这个武职非常置,乃领兵之最高统帅,也就是征战时才会设置,有时它的名字又称为上将军,比如项羽为诸侯上将军,统帅诸侯军向北救赵。
也就是说统兵征战时,才设置大将军或上将军,战事结束就会撤掉,继而任太尉或者大司马,但也有例外,此时的韩信便为刘邦所拜的大将军。
在刘邦还定三秦或者东征伐楚时,韩信并未做为最高统帅,不过大将军一旦掌兵权,往往又是最高统帅。
故而暂且可以这么理解,相国(令尹),这是仅次于帝王的,毫无疑问;而上柱国、太尉、大司马这三位是同一职位的不同称呼;而大将军、上将军战时最高统帅,往往由太尉、大司马、上柱国来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