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浩笑道:“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的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大唐文坛领袖人物。”
费无极不服气,笑道:“柳宗元呢?”
种浩介绍道:“柳宗元的《黔之驴》 、《捕蛇者说》 、《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石潭记》 都是名扬天下,无出其右。”
张明远问道:“敢问柳宗元如何是大唐文章第二人?”
种浩道:“柳宗元主张文道合一,文以明道。还留下寓言文章,乃我中原汉学寓言一大家。”
费无极又问道:“欧阳修的文章有哪些?”
种浩笑道:“欧阳修的文章可谓大师大作,比方《与高司谏书》 、《朋党论》 、《丰乐亭记》 、《秋声赋》 、《醉翁亭记》 。”
张明远兴趣大增,笑道:“苏洵是苏东坡的家父,有什么文章,名噪一时么?他们父子三人,名扬天下的太也奇怪,羡煞旁人。”
种浩洋洋洒洒,喋喋不休的介绍道:“这老人家可不简单,听家父说过,大中祥符二年,苏洵出生于眉州眉山。少时不好读,由于家父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而在青少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 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大中祥符九年,苏洵开始读书,学习断句、作诗文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天圣六年,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程氏时年十八岁。天圣六年,苏洵尚未发奋读书,终日嬉游,不知有生死之悲。程夫人生长女但未满一岁夭亡。天圣七年,苏洵仍未发奋读书,其父气不过,就随便他好了。这地久天长,苏洵也感到了伤悲,如何谋生,养家糊口便是一件大事。二十七岁的苏洵才开始读书学习!后来苏轼和苏辙都一举成名,苏洵就是考不上,这老脸没地方放。苏东坡当年二十二岁,弟弟苏辙十九岁,作为家父的苏洵已是四十八岁的人了。正所谓快知天命的年龄,如何不羞愧难耐,好歹欧阳修还是看上了苏洵的文章。故而父子三人一时间名动京城,光宗耀祖。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一篇文章,可谓苏洵的代表作,叫做《六国论》。这文章堪称我大宋可千秋万代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