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年中。
李从彧的骑兵亲卫率先破入雍军的中营,经过短暂的交锋,俘虏了雍王的副将。
余者从背面突围。
正好与太子的兵马相撞。
李灵运策马跟在太子身旁,见着后者冲杀上前。
此行之前,太子还觉得两军交战,错在将而不在兵。
可当他亲眼目睹过手底下的士卒死于敌手,就抛弃了这种可笑的想法。
谁家儿郎没有爹娘,难道他们的人就合该遭人作践?
大明士卒北上千里,最终埋骨异乡。
他们无错,难道错的是自己人?
太子思考过这个问题,他甚至还试图从李灵运这里得到答案。
但李灵运没有给他任何回答。
因为二人的出发点就不同。
李灵运的自己人,最多就是剑池的人,再算上他爹。
太子的自己人就多了,而且以后可能会多到数不过来。
他个人狭隘的做法,肯定是不能被太子学去的。
否则天下就要乱了套。
好在,太子最终有了自己的答案。
凡是不服王化的,那就打,就杀。
即使杀得天昏地暗也在所不惜!
除非他们有朝一日也成了自己人,那时才有可能考虑他们的感受。
于是——
太子手中长剑划出,将迎面而来的雍军士卒枭首。
剩下的将领眼见大势已去,下马归降。
立刻就有明军士卒上前,夺兵,卸甲,牵马……
然后降将与降卒被打乱收押。
朱平安得知前线战果,特别将周瑞安这个让人闻风丧胆的“鬼见愁”派来,由他负责给降卒安排差事。
他本就有意要提拔周瑞安,最好能在朝中与苏迟能形成一定的制衡。
这次把安排降卒的差事交给他,未尝没有分功的意思。
周瑞安简在帝心。
知道这是皇帝的考验,于是将降卒物尽其用。
许多本来应该由大明征召民夫,从民间完成徭役的项目,就交给这群北元的降卒来做。
对外,就宣称皇帝体恤百姓,施行仁政。
最终的结果。
降卒虽然累得半死,却能保全性命。
皇帝稳坐高台,收拢治下民心,不时还有文人赋诗歌颂,引得龙颜大悦。
再到周瑞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