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鸿缘的新书> 第191章 吕一鸣再度南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1章 吕一鸣再度南下(1 / 2)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给改革开放的中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在社会浪潮中激烈的震荡着。

北大的骄傲一直就是:以天下为己任。这是她成为世界一流学校的关键。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北大的成名是因为五四运动,在那个时代,北大是唯一的国立大学,所以可以号令天下。加上她率先扛起了民主的大旗,因而,她天选地成为社会的“思想库”、“实验室”。

一九五二年的院系改革,很多大学的文科汇入北大,造成北大文科独步天下的局面。回望历史,北大曾经的辉煌总让一届届的新生们不断做出身份认同,他们习惯说:“我们北大”,这似乎不止是身份认同,还成为一种评价标准。

随着百年校庆的步伐越来越近,校园内外关于百年校庆,关于新世纪的讨论异常热烈。许多系的同学喊出“北大万岁” 的口号。这些都被吕一鸣用短讯的方式写进《北大边缘人》,引起不小的反响。

许多人觉得北大学生有一股傲气,很狂妄,目空一切。可惜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实践中失败者甚多。中文系的一名高才生,从高考直到北大中文系毕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毕业就返乡了,而且开了个小卖部,做起了卖猪肉的营生,许多人打趣道:这娃学的最好的文章应该是《庖丁解牛》吧。

但这应该是个案,北大学子的“志气”,不说凌云吧,也算的上是远大抱负。之后的很多年,人们把这种使青年人有远大志向的教育,概括为“励志”。在励志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他们又像一面旗帜,引领平凡人不断追求卓越。

那时候,国内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南方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许多人南下,“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一时间成为社会共识。北方人大多习惯于在一个单位从一而终,标榜与企业共进退的“高风亮节”。认为去南方囤点儿服装来北京卖卖,就倒腾出那么多票子,这都不是正路子,还给这些人取了个名字:“二道贩子”。

这大概是不懂得资本原始积累吧。更不了解地理课上常讲的: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像吕一鸣这样走南闯北的人,对所谓南人北人体会得很深。吕一鸣很感谢这个年代,他常想:如果不是赶上这个好时候,自己恐怕在大院里做一辈子“乖孩子”,还做着井底之蛙自鸣得意呢。

他知道一个“二道贩子”,就是用倒服装的钱,在北京办起了他自己的服装厂,后来为体校做校服。他最初只是个从山东农村来北京打工的乡下孩子。从小看着母亲坐在炕头上缝缝补补,可母亲也总对他讲一句话:“别总看这些,忙你的大事去吧。这叫‘缝穷’,你见哪个富裕的家里还做这个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