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隔壁老王> 唐穆宗李恒之“光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唐穆宗李恒之“光陵”(2 / 2)

* **玄宫**:位于尧山西岭之阳,即选择西岭南麓半山腰坡度较缓的地方,先开凿墓道,再于墓道北端凿一断面,从断面向山腹开凿涵洞,在涵洞内修建墓室。墓道方向正南北,其北端即玄宫口处海拔800米,墓道长42米。墓道口保存现状基本完好。

* **献殿**:位于朱雀门内以北约20米处,有夯土基址残存。是陵园内的重要建筑之一,后世皇帝祭陵的活动场所。

* **鹊台与乳台**:鹊台位于朱雀门以南2500米处,原有1对,现存西鹊台;乳台位于朱雀门以南600米处,原有1对,现存东乳台破坏严重,西乳台已夷为平地。这两者是进入陵区的门阙标志。

* **下宫遗址**:位于朱雀门西南1800米处,是陵区的重要建筑之一。

* **神道**:也称司马道,是陵园中的重要设施。南神道位于朱雀门正南,门阙至乳台间,长530米,宽60米。神道石刻包括石狮、华表、翼马、鸵鸟、石马、石人等,但多已残损。

* **城垣遗址**:光陵陵园内城建有神墙,形成一个庞大山城。四面墙总长米,南墙长2350米,西墙长3100米,北墙长3920米,东墙长2500米。地面建筑均不存,地下遗址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惟东门基址保存完好如初。

### 四、陪葬墓

光陵陪葬墓有2座,为恭僖皇后和贞献皇后。今仅于光陵南边的下沟村存有陪葬墓1座,原有碑记为王皇后墓,墓冢早年已平,1991年墓室被盗。

### 五、文物遗存

光陵陵园原置石刻的形式与顺宗丰陵相同,包括四门石狮、南门神道石刻和北门仗马等三部分。现存石碑1通,石刻26件,但石刻损坏严重,多以残缺。四门石狮两对,身高1.75米、宽0.85米,头呈方形,眉脊突起、颧骨突出,躯体肥壮。

光陵作为唐朝穆宗李恒的陵墓,不仅体现了唐朝陵寝制度的规制,也见证了唐朝中晚期的历史变迁。其建筑格局、石刻艺术以及陪葬制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光陵虽然历经沧桑,但其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仍然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 唐穆宗李恒的历史故事与传说

唐穆宗李恒(795年7月26日-824年2月25日),即唐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初名宥,是唐宪宗李纯的第三子。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争议,被誉为“目光短浅的享乐天子”,其历史故事与传说至今仍引人深思。

## 艰难上位的皇子

李恒的皇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原本并非太子人选,因为在他之前,唐宪宗已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惠昭太子李宁和李恽。然而,命运似乎对他格外垂青。元和七年(812年),李恒的异母长兄惠昭太子李宁在东都洛阳暴毙,这使得皇位继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原本有望成为太子的李恽,因郭贵妃(即李恒之母,名将郭子仪的孙女)的强势干预,最终未能如愿。郭贵妃凭借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成功说服唐宪宗立李恒为太子。

## 登基后的享乐生活

公元820年,唐宪宗在宫廷政变中被宦官刺杀,年仅26岁的李恒在闰正月丙午日被拥立为帝,改年号为“长庆”。然而,李恒的统治并未给唐朝带来希望,反而开启了他奢靡享乐的生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