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他都还记得当初和弟弟苏辙一起中榜时那种心情,凡是读书人谁没有想过那一天的到来,可偏偏他们家就出了两个,除了他爹苏洵。
当时的他们是有多高兴啊,以为中了榜就可以大展宏图,只可惜终究是事实不如愿者十有八九。
也或许是他们的运气就在那一刻就用完了,过后就全是不好的事情。
先是他母亲逝去,紧接着又是父亲苏洵跟随而去。
桩桩件件好像都聚到了一起,等他们好不容易出完家事后却又发现原来做官也不是那么好做的。
党羽之争,君臣之争,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会是他们这些小虾米能够参与的。
所以他们这样才进入朝廷没有根基的新人就成了被那些人顺手除掉的目标。
终究是他们想的太简单了,也或者是自己根本就不是做官的那块料吧。
想到这里苏轼也有些心灰意冷。
前路茫茫根本就看不到头,初进朝堂时的热情早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被贬中失去了,甚至都还不如做一个闲散人来的潇洒。
……
原在京师的苏辙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离朝堂更近看的也更明白。
只要有人在的一天就会有争斗,和朝堂上的争斗更是兵不见血的。
“唉,时也命也!”
……
赵磊可不知道两兄弟的感叹,对于苏轼他们一家他只记得一个故事,一门三父子,全是大文豪。
从这一点就可见家风有多重要。
只可惜他们的父亲苏洵并未中榜,如果都中了进士之榜的话恐怕就真的是一件千古美谈。
比起苏轼的名声之大来他的弟弟苏辙的名声倒是要小一些。
听说苏辙这个人一生都在致力于捞哥哥。
为此现在的人还戏称苏辙是难得的哥控,吃饭睡觉捞哥哥。
这样的兄弟情深是赵磊从来没有体会过的,谁叫他家就他一个独生的孩子呢!
【苏氏兄弟二人同时名登及地,轰动京师,可就在苏氏兄弟准备大展拳脚之际,突然传来苏母病故的噩耗,兄弟二人只得回乡守孝。
不久,父亲苏洵也病逝了,苏轼和弟弟又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时又赶上了王安石变法,苏轼当年在朝中的师友,包括欧阳修都因反对新法而被迫离京,苏轼也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遭到排挤,于是他自请出京任职。
几经辗转,最后在公元1079年被调任湖州知州,苏轼上任后例行公事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以谢皇恩。
结果表中的只言片语又被新党人利用。
他们断章取义说苏轼愚弄朝廷,包藏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