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倒是没有在李纲的信里发现这些蛛丝马迹,李纲都小心到这个地步,可想而知,其背后的事情更严重。
杨公恕还是不错,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关键是第一时间请示了主官吴福,看样子,是得到吴福的首肯,才出现在这封信里,虽然只有一份名录,但起码向赵构表面了自己的立场,是坚定地站在赵构这边的。
赵构大致明白了开封府汴梁城发生的事情,其核心是以赵桓为首的旧臣,看到赵构在外,金国不足为患,其他各个邻邦,尽在臣服之列,呵呵,要伸手摘桃子吗?
赵构本不是心狠手辣之人,上位为皇,更是一贯主张宽宥仁和,在对待伪楚和曾经在金兵手下当差的旧臣,只要不是罪大恶极,一般都会给一条活路,有些身不由己但又确有才干的,还想方设法留用,消除他们的顾虑,更好地为宋国出力。
但要是想破坏这好不容易换来的和平安宁和既定发展策略,阻碍自己的宏伟蓝图,赵构也不介意举起钢刀,一扫朝野上上下下的“阴霾”。
看来,自己得回去!也罢,既然如此,索性不着急,把前方战事安排好再说。赵构一直想亲自参与到扫灭金国的一战之中,将完颜吴乞买生擒活捉,献俘太庙,以慰藉列祖列宗。但现在看来,好像不能达成自己的夙愿,家里的事情更紧迫一些,自己在前方拼死拼活,这帮宵小却在自己背后捅刀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想到这里,赵构忽然记起来,太上皇赵佶曾在离开的时候,单独找自己谈过话,隐隐约约地透露出要让赵构提防大哥赵桓。虽然没有明说,但话里话外,已经流露出对赵桓的戒备之心。起初赵构还以为赵佶是在考验自己,现在想想看,知子莫如父,更何况赵佶和赵桓在五国城住了那么久,怎么会不知道赵桓肚子里的花花肠子。
赵佶虽然做不了一个好皇帝,但赵佶艺术家的头脑看问题却很尖锐,往往能一针见血。赵佶自端王之位骤然接手九五之尊,本就是免为其难,要不是向太后力排众议,以赵佶的性子,远远不如斗鸡蹴鞠、琴棋书画来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