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永乐大帝> 第31章 教育改革(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章 教育改革(一)(2 / 2)

在这场较量中,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那便是日后的永乐大帝——朱棣。当时的他,虽然还未登基,但已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与手腕。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场风波背后的政治意义,以及其中隐藏的机遇。于是,他悄然介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搅动着这场本已波涛汹涌的浑水。

在朱棣靖难之役后,他成功登基为大明永乐皇帝,随即展开了一系列深刻的政治与社会变革,尤其是对江南地区的政策调整,其影响深远且复杂。

江南,这片鱼米之乡,自古便是地主豪强与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他们在经济上拥有庞大的势力,文化上更是引领风骚。然而,朱棣深知,要稳固自己的皇位,就必须削弱这些潜在的反对力量,尤其是那些在建文帝时期坚定站队的江南地主和文人。

于是,一场针对江南地主的严厉打击悄然展开。朱棣对那些支持建文帝的江南地主进行了残酷的惩罚,不仅抄没了他们的家产,还将这些财富均分给了贫苦的农民,同时将这些地主流放至遥远的古里之地,以示惩戒。在这场风暴中,以方孝孺为首的文人势力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他们的学问与影响力几乎一夜之间消失殆尽。

经济层面,朱棣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停止了田地和粮食的私自交易售卖,改为实行每年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这一举措虽然免征了农民的粮赋,但同时也对粮食销售所得的收入征收了20%的所得税,这实际上成为了一种新的粮税形式。对于普通农民而言,虽然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但至少他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然而,对于地主阶级来说,这却是一场灾难。他们的粮食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自由变现,而城市里的粮食供应也被朝廷严格控制,通过国有粮食店进行定价销售。市场上的粮食供应完全实现了计划化,这彻底打破了原有地主阶级通过粮食交易来支持族人考科举、维持家族地位的格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