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60年代的沈阳站,这里就像是一个巨大而忙碌的蜂巢。人来人往,喧嚣嘈杂,而那一辆辆穿梭其中的三轮车,成为了这个车站独特的风景线。
李大爷就是众多三轮车夫中的一员。他年近五十,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那双手因为长期握着车把,布满了老茧。他的三轮车,车身有些斑驳,那是岁月和风雨留下的痕迹,但车座却被他擦拭得很干净,车篷也修补得整整齐齐。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洒在沈阳站的建筑上时,李大爷就已经推着他的三轮车来到了车站前的广场。他把车停在一个固定的角落,这里是他多年来的“地盘”。他看着那些从外地赶来的旅客,眼神中带着一种质朴的期待。
这天,车站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她穿着一身洗得有些发白的蓝布衣裳,梳着两条长长的辫子,眼睛里透着一种迷茫和不安。她的手里紧紧握着一个小包袱,站在人群中不知所措。姑娘名叫秀芹,是从乡下到沈阳来投奔亲戚的。可是到了车站,她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找亲戚家。
秀芹站了一会儿,鼓起勇气走向了李大爷的三轮车。“大爷,您能带我去这个地方吗?”她小心翼翼地从包袱里拿出一张写着地址的纸条递给李大爷。李大爷接过纸条,眯着眼看了看,然后爽朗地说:“姑娘,上车吧,大爷这就带你去。”
三轮车缓缓地启动了。李大爷用力地蹬着踏板,车轮在石板路上发出有节奏的嘎吱声。秀芹坐在车上,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她看到街边的商店,看到那些穿着工装的工人匆匆走过,还看到一些和她一样来自乡下但眼神里充满新奇的人。
“大爷,沈阳可真大啊。”秀芹忍不住感叹道。
“是啊,姑娘。这沈阳城啊,有很多故事呢。”李大爷一边蹬车一边说道,“大爷我蹬三轮车也有些年头了,见过各种各样的人,也去过很多地方。”
秀芹听着李大爷的话,心里渐渐放松了下来。她开始和李大爷聊起自己的家乡,说起家乡的田野、小溪和那些朴实的乡亲。李大爷也给秀芹讲着沈阳的一些趣事,比如哪里的饺子最好吃,哪个剧院经常有好戏看。
然而,找秀芹亲戚家的过程并不顺利。那个地址所在的地方因为城市建设正在改造,原来的胡同有些已经消失了。李大爷带着秀芹在那一片区域转了好几圈,问了不少路人,才终于找到了秀芹亲戚家所在的新院子。
秀芹感激地从包袱里拿出几个鸡蛋递给李大爷,这是她从家乡带来的一点心意。李大爷连连摆手,说:“姑娘,这可不行,大爷就是靠力气挣钱,哪能要你的鸡蛋呢。”秀芹拗不过李大爷,只好把鸡蛋收了起来,她心里默默记住了这个善良的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