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玄幻小说>悟空修真路> 第66章 无心之害,真行者诉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6章 无心之害,真行者诉苦(2 / 2)

来到落伽山,沙僧气喘吁吁,急切地向观音菩萨讲述了花果山的变故。菩萨微微蹙起眉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最后,菩萨提议孙悟空和沙僧一同返回花果山,去揭穿假猴王的真面目。

孙悟空与沙僧对视一眼,坚定地点了点头。他们明白,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他们必须勇敢地面对。他们怀揣着坚定的信念,毅然踏上了返回花果山的征程。

这一回合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孙悟空的忠诚与苦恼,以及他在取经路上遭遇的道德困境与严峻挑战。他在忠诚与正义之间苦苦挣扎,在困境中不断探寻着出路。而假猴王的出现,更是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但孙悟空毫不退缩,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决心与假猴王一决雌雄,继续守护取经之路。

在丹道的视角下,“人之大患,以我有身;我若无身,又复何患?”其实也可以说“人之大患,以我有心;我若无心,又更何患?”又如同“吾守心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心便会执着于某种方法。有心去做不好的事情,是执着于错误的方法;有心去做好事,是执着于并非错误的方法。然而,一切圣贤都以无为法而有所差别,应当舍弃错误的方法,舍弃并非错误的方法。舍弃了方法,又哪里会有什么特定的心呢?所以,没有执着、没有特定的心,才能明白万法的幽深奥秘。

然而,如果认为无心就是放任自己处于虚无的状态,那么这种危害比有心还要严重。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内心的圆明之光没有照耀,就会陷入善恶混淆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茫然空虚。“大圣起在空中,进退两难;还见唐僧,更不答应,兜住马,即念《紧箍儿咒》。”这就是放任自己的心处于茫然空虚的状态。要知道,无心的“无”,是看似有实则无,看似放任实则不放任,只有这样才能到达西天。如果一味地陷入茫然空虚,又怎么能够到达呢?“行者曰:‘只怕你无我去不得西天。’三藏道:‘实不要你。’又念真言,更不回心。”这真的是陷入了茫然空虚的状态。大圣只得又飞到空中,这是因为想要无心却又同时放任了真心,不能强迫别人使其领悟这颗心。

“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心,且告诉观音菩萨去来。”观音菩萨代表着神观察识的清净之海。行者说:“那长老背义忘恩,反将弟子驱逐,直迷了一片善缘,更不察皂白之苦。”迷失了心而不能察觉,这种无心带来的危害,不是很严重吗?菩萨说:“三藏一心秉持善念,你打杀了许多草寇,据我公正而论,还是你的不善。”这就好像是说一心为善,那么不善的心应该被放任。行者说:“纵是我不善,也当将功折罪,不该这般逐我。”这就好像是说心有功有罪,嗔心是不善的,却又同时放任了为善的心,这样可以吗?这里去告诉观音菩萨,不是为了诉苦,而是在神观慧照的地方,分辨心应该被放任还是不应该被放任,从而论定其中的妙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