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案看似和原方案没什么区别,但若干年后,随着物价的上涨,3分钱不动,几年后等于归零,按照售价波动,六舅李立夏就可以躺赢。
波罕等人当场就答应了,并且写了协议,正式聘请李立夏做曼掌酒坊的总技术指导,报酬是销售额的3%。
六舅李立夏白天在秦耕家工作,曼掌酒坊并不是每天都有酒酿造,大约每3天有一次蒸馏,每次蒸酒都是从傍晚才开始,一直要蒸到下半夜,所以六舅李立夏每周只要去两次。
他对于发酵环节并不里手,曼掌寨子里有高手,他把关的环节是蒸馏,温度控制是关键,温度高了或低了,都会有其他成份的物质混进酒精里,所以,这个温度十分重要。
他曾经在外地帮别人酿酒,就被安排烧火,旁边,有一个很厉害的师傅指导他控制温度,他就是这样不经意学到了一门本事。
没想到这很不起眼的本事,竟然可以养家糊口!
六舅学会了骑马,也学会了骑自行车,加上勐养农场场部到曼掌寨子路程并不远,六舅很勤快,不酿酒的时候,他也经常去曼掌酒坊,跟着管发酵的师傅学习发酵。
人家管发酵的师傅是一个很老实直爽的农民,有人愿意学,他就愿意教,而六舅李立夏是一个有心的人,他知道,他这辈子的吃饭技艺估计就是这酿酒的技术了,他就准备把酿酒的每一个环节都搞懂,搞精。
秦耕见六舅专心研究酿酒,就从农场图书馆里借了两本酿酒的书,送给六舅学习。
六舅有高小文化的,后来闯南走北,学到的东西也多了,认字,相当于有了初中文化,关键是他本身聪明,所以,秦耕给他的书,他几天就看完了,并且有很深的感悟。
他把知识运用到曼掌酒坊,酒的品种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到了第二个月,酒的质量就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曼掌的酒也正式出名了,昆明供销社派专人来考察,因为他们注意到曼掌的酒已经和很多名酒的质量接近,他们考虑推出一款云南特色的好酒,决定重点考察曼掌酒坊。
这一天,秦耕也去了。
他主要是关心六舅,怕他出乱子,因为六舅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