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还在热闹地进行着,突然,村口传来一阵喧哗声。只见一群人浩浩荡荡地走了进来,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牵着驴车。
原来是王家村和赵家村的乡亲们也赶过来了。这些人听说陈家村在办流水席,陈德忠又搞养殖发了大财,早就有心想来取取经,如今正好趁着宴席的机会过来沾沾喜气。
“哟,这不是王家村的老张吗?你也来了!”陈二民第一个发现了远处熟悉的身影,赶紧迎上去。
“哈哈,二民兄弟,这不听说你们这儿热闹嘛,咱也来凑个热闹。”老张笑得爽朗,脸上满是寒冬腊月里的红晕。他身后还跟着好几位村里的老人,眼中充满了对这热闹场景的好奇与羡慕。
“来得正好,来得正好,赶紧入席!”陈德忠见到邻村的人到来,心情更是高兴,亲自迎上去,把大家安排到桌前入座,“今天不管是哪个村的,只要来了,都是咱陈家村的贵客!”
陈德忠还特意吩咐了厨师多备些菜,大锅里又添了几把柴火,灶台边的忙碌更是热火朝天。
村妇们端着热气腾腾的菜肴在桌间穿梭,喊着:“来来来,新上的菜!还有新炖的鸡汤!”
随着赵家村和王家村的人一同坐下,宴席的热闹程度又上了一个台阶。大家围坐在一起,酒杯频频举起,热气蒸腾,笑声不断。几个外村人端着酒碗凑到陈德忠身边,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陈老板,这几年真是托您的福啊!”王家村的老张举着酒碗,对陈德忠连声道谢,“要不是跟着你学养殖,我那老土坯房啊,还不知道啥时候能翻修。现在换成砖瓦房了,冬天再也不用担心漏风了!”
旁边一个赵家村的中年汉子接话道:“可不是嘛,我家那小子今年考上县城的中学了,之前哪敢想啊!要不是这两年养鸡养猪赚了钱,哪能供得起他去念书。”
“我家也是,”另一个村妇笑呵呵地说,“我那老头子原本身体不好,自从吃了你那仙草鸡蛋,精神头儿好了不少呢!这不,干起活儿来也不含糊了。”
听着乡亲们七嘴八舌地诉说着这些年的变化,陈德忠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慨。
这些人曾经和他一样,日子过得艰难,如今却因为学了养殖技术,纷纷改变了生活的面貌。这一切让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乡亲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老张,你说的那些事儿,我也听说了。”陈德忠放下酒碗,笑着说道,“其实我心里一直想着,如果大家伙儿都能跟着一起搞好养殖,咱们几个村子联合起来,能不能再建一个更大的养殖场?
现在各家各户分散着养,虽然收入不错,但规模做不大。咱要是一起搞,不光省了成本,还能把产量提上去,甚至把生意做到更远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