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83工程初期,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曾与法国达索公司联手开发过一种前缘缝翼,目的是为了升级歼8-2型战斗机。”
这个信息让许宁感到惊讶,因为他从未听说过这件事。
杨知书补充道:“那时,我们的总研发师认为如果歼8能配备有效的前缘缝翼,那么它的整体性能可能可以媲美法国的幻影2000战斗机。
那段时间,中法两国在航空领域的合作十分密切,这项工作几乎与‘和平典范’项目同期展开。”
提到“和平典范”,整个房间仿佛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该项目被外界错误地标榜为华夏航空现代化的开端,但实际上它是一段令人遗憾的历史——耗费巨资却毫无成果,甚至两架原型机还被无理扣留多年。
“那么,当年的研发进展如何呢?”许宁问道。
杨知书坦诚地说:“成果并不理想。虽然我们与法国团队合作了两年之久,但最终研发未能满足最初的性能目标。
结构过于复杂,加上缺乏先进的研发软件,在风洞测试中,前缘缝翼与后缘襟翼之间出现了相互干扰,导致整体增升效率降低。”
尽管技术成果有限,但这次合作让华夏学习到了许多国际标准,这对后来建立自己的军事航空标准体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过,真正成功的技术转移案例并不多见,比如直9直升机和响尾蛇导弹等少数几个例子。
而像阿格斯塔90b潜艇这样的合作产品,则远未达到预期效果。
100毫米舰炮曾被视为统一各型水面战舰主炮的理想选择,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它仅在少数舰船上短暂停留后便被弃用,取而代之的是130毫米和76毫米两种更为成熟的口径。
法国人并非有意制造麻烦,他们自己也曾走过类似的弯路。因此,当一款前沿缝翼研发不尽如人意时,人们并没有感到太大的惊讶。
尽管如此,达索公司在大三角翼研发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
从幻影3到幻影2000,一系列经典无尾三角翼战机均出自创始人马塞尔·达索之手。这使得许宁对达索的研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杨总,您知道达索公司过去的研发文档是否还保存着吗?”许宁问道。
“你是打算改良他们的缝翼研发吗?”杨知书一边转动手中的钢笔一边问。
“不一定非得是改良。”许宁摇了摇头。
“也许我们需要彻底重新研发,不过参考一下法国的经验总归是有益的。”
“缝翼在提升升力方面优于传统的前缘襟翼。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十年前难以克服的难题如今可能已不成问题。”
如果是在许宁初来乍到之时,一个年轻人声称要完成法国专家未能实现的缝翼研发,大家或许会一笑置之。
但现在,鉴于他先前展现出来的才能,许多人认为这项任务或许真的能够成功!
约莫一个小时后,久未开启的前缘缝翼研发档案终于被搬出了601所的资料室,呈现在会议桌上。
这不仅仅是几张图纸那么简单,而是满满两大箱详细的计算和解释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