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解忧智慧:消除忧虑的四重奏》
在人生的征程中,忧虑如影随形,它像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心灵,阻碍着我们前进的步伐。然而,面对忧虑,并非束手无策。“采取以下 4 个步骤,通常我们 90%的忧虑就会被消除:第一,清楚地写下你所担心的到底是什么。第二,写下可以怎么办。第三,决定该怎么办。第四,立即就按照决定去实行。”这一方法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中,有着诸多生动的体现。
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刘备。在他早年寄人篱下、颠沛流离之际,忧虑重重。他担心自己兴复汉室的理想难以实现,担心无法招募到足够的人才,担心在诸侯纷争中被淘汰。此时,若按照这四个步骤,刘备首先清楚地写下了自己所担心的:势力弱小,缺乏根据地,人才匮乏。
接着,他写下可以怎么办:寻求贤才辅佐,寻找立足之地,联合其他势力。然后,他决定先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以其智谋规划未来;同时,积极寻找机会,谋取荆州作为根据地。
最后,刘备立即按照决定去实行。他不辞辛劳,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终于得卧龙相助。又在诸葛亮的谋划下,与孙权联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从而有了立足荆州的机会,迈出了兴复汉室的重要一步。
再看曹操,在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前,他内心也充满忧虑。他所担心的是袁绍兵力雄厚、粮草充足,而自己兵力相对薄弱,且粮草供应困难。
他清晰地写下这些忧虑后,接着思考应对之策:可以采用奇袭战术,烧毁袁绍的粮草;可以发挥自己军队的机动性,灵活作战;可以激励士气,让将士们同仇敌忾。
经过权衡,曹操决定派精兵偷袭乌巢,烧毁袁绍粮草。随后,他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亲自指挥作战,最终以少胜多,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还有诸葛亮,在街亭失守后,他面临着巨大的忧虑。他担心蜀军士气受挫,担心曹魏乘胜追击,更担心此次北伐功亏一篑。
他明确地写下这些忧虑,然后分析应对之法:可以迅速撤回汉中,重整防线;可以斩杀马谡以正军法,稳定军心;可以安排疑兵迷惑敌军,争取撤退时间。
诸葛亮决定先斩杀马谡,再有条不紊地组织撤退。他立即实施这些决定,亲自断后,确保了蜀军安全撤回汉中,保存了有生力量,为下一次北伐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