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中间还是隔了好些个距离,而这泰如书院名声可丝毫不比他们博川书院的小。
这些年出的文人学子数不胜数,更何况对方背靠世家。
里面的学子大部分都是一些世家贵子,而这封信的内容,本身也是邀请了一些知名的书院,前去一同讨论学问。
山长又交代了一下徐夫子让他们一定要保证好学子们的安全。还有一个就是要让他们知道此次游学的含义。
在古代,夫子携学子游学,此乃意义深远之举。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诚如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踏遍山川湖海,于天地间寻幽探胜,其所见所闻所思,皆成珍贵典籍,让后人得以窥知古代地貌风情与人文奥秘。
游学,绝非简单游乐。于学子而言,可切身感悟书中文字所绘盛景。
见黄河奔腾,方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磅礴气势;登高山之巅,能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豪情。
再者,可深入市井巷陌,观民生百态,明世间疾苦,如白居易,居长安而察百姓之艰,遂有诸多反映民间生活的诗作传世。
又仿若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
于途中言传身教,弟子们在不同邦国领略各异风俗礼仪,聆听诸多贤达高论,将所学与实践相印证。
此般游学,使学子突破书本局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于天地间涵养浩然之气。
于行走中沉淀学识智慧,日后或为朝堂栋梁,或为学界鸿儒,皆能以游学所获,济苍生、传道义、立言立功。
而且也就只有一些非常有底蕴的书院或者是家世比较好的族学,才能有这么一番待遇。
像一些私塾,或者一些学堂,可是没有这样的好事。
又是一年秋季。
苏辰安几人再次累死累活把柿饼搞了出来,顺便给秦山长的好友。五湖四海都寄了出去。
苏辰安这段时间也是经常与自家远在京城的老师书信往来。
也算不上经常吧!
每次都是把困惑的问题记在本子上,然后两个多月的时间才把这些问题抄录上去,寄给对方。
每次厚厚的一大沓,回信当然也是一样的待遇。
并且知道苏辰安他们几个决定去游学之后,还特意叮嘱了他们几句。
还有1月多的时间,就要过年,苏辰安他们也早已经收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