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干就干,我们从研究中心调集了最优质的土壤,并按照图鉴上的记载,尝试配置最适合紫玉兰生长的肥料。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们当头一棒。第一批移植的紫玉兰幼苗,仅仅过了三天就开始枯萎,原本嫩绿的叶片也变得焦黄,毫无生机。
“怎么会这样?”林晓看着温室里日渐枯萎的幼苗,急得直跺脚。
我和寒川也焦急万分,每天泡在温室里观察记录,查阅各种资料,试图找到原因。土壤的酸碱度、肥料的配比、光照的时长……我们一遍遍地调整,一次次地尝试,然而结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
“难道是我们哪里弄错了?”一次次的失败让林晓有些气馁。
“别灰心,我们再仔细想想,一定还有哪里没有注意到。”我拍拍林晓的肩膀,给她打气,也给自己打气。寒川虽然没有说话,但我知道,他心里的压力并不比我们小。
我们把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都仔仔细细地排查了一遍,甚至还专门去了一趟省城的农业大学,请教植物学方面的专家。然而,专家给出的答案却让我们更加困惑——从我们的记录和描述来看,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所有的步骤都是正确的。
“难道是紫玉兰本身的品种问题?”我忍不住开始怀疑。
“不可能!”寒川否定了我的猜测,“紫玉兰虽然稀有,但并不是什么新品种,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它的记载,说明它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可以人工种植。”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封寄到基地的匿名信,打破了僵局……
我拆开那封没有任何署名的信,信纸上只写着一句话:“想要紫玉兰盛开,就来城郊的老园艺场。”
我和寒川对视一眼,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难道是哪位隐世高人?我们立刻驱车前往城郊的老园艺场。
破旧的园艺场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在修剪花枝。他看到我们,放下手中的剪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你们是为紫玉兰而来?”老者开门见山。
我点点头,恭敬地问道:“请问您是……”
“我是老李,退休前在这里工作。”老李指了指温室的方向,“跟我来吧。”
走进温室,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令我震惊的是,温室里竟然种满了各种颜色的紫玉兰,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这……”我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紫玉兰的种植,关键在于土壤和水分的控制。”老李指着花盆里的土壤说道,“这种花对土壤的要求非常高,一般的土壤根本养不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