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东海并没有选择把运营open messenger的深圳企讯公司一口气吃下。甚至不谋求控股。
而是通过海外的一个“马甲”占据了这家公司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
收购时对方“狮子大开口”,要价三百万人民币。
齐东海象征性的还价到二百九十万。
之所以不买断对方全部股份,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根据齐东海的记忆,原本时空中这家企业的成功其实有一定偶然性。
甚至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
自己如果出手管理,未必能有后来的那些成功。
原本时空中的企讯最初试图把自己的即时通讯软件作价七十万卖给某运营商。
而对方只肯报价五十万。
如果当年这笔交易做成。
这个项目可能就会和无数个icq的模仿者一样埋没在历史之中。
正是因为谋求收购未成,创始人硬着头皮运营下去。才有了后来的规模。
而不到百分之五十这个持股比例,也是某南非财团第一次投资时拿到的份额。
日后几经稀释,这家南非公司持股率依旧超过三成。
到齐东海穿越前。依旧是这家公司最大的单独股东。
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他收购这家公司的股权,纯粹就是为了赚钱。
齐东海并不是完全认同这家公司在原本时空中的某些做法。
齐东海心善,见不得这些。
或者说,他怕到时候自己的道德洁癖耽误了自己赚钱。
所以安心做个投资人,眼不见为净。
到目前为止,齐东海把自己的投资分为三类。
首先最核心的就是和自己游戏业务相关。收购过来就是要继续使用这些公司的人员、技术或者知识产权。
比如哈德森的硬件研发部门,雅达利的知识产权和商标。以及最近才收购的《石器时代》开发商jss。
这些团队或者公司会被慢慢消化吸收,融合进负责硬件的深层科技或者负责软件的东海软件两家公司当中去。
第二种投资,则是和游戏业务相关。拥有技术或者值得战略布局的企业。
比如arm和epic的股权。
为的是在这两家公司内部保持一些影响力。在技术合作方面能取得优先地位。
又或者现在持有的一部分苹果和某美国支付平台股份。虽然不与游戏业务直接相关,可是将来在游戏的销售和流通方面起辅助作用。
或者最起码能够建立人脉。
第三种投资,那就纯粹只是为了赚钱。
无论是互联网发展初期自己孵化出的deep网咖。还是浏览器开发商网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