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系列紧凑而高效的行动,无疑为接下来的宣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国内的官方媒体,诸如华夏日报、华夏人民网、华夏光明网等,才纷纷发布出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
所有宣传稿件都很言简意赅,主旨明确,大意为:“热烈祝贺青年作家古庸荣获第121届‘普利斯特文学奖最佳小说奖’,成为我国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当国内民众得知这一消息时,皆惊愕不已,沉默良久后,许多人开始探究该奖项的价值,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太好了,国内第一人啊,真是为国争光了!”
然而,当民众们仔细审视这些官方媒体的新闻稿件时,不禁陷入了沉思。这些不足五十字的简短报道,背后却有23位编辑和审核人员署名,真可谓:“字越少,事越大。”
新闻稿件发布后,作协的众人陷入了集体沉默,他们处于集体懵逼状态。
国内的“廖晓勇文学奖”与海外的“普利斯特文学奖”颁奖典礼仅隔两天时间,一前一后。
先前,古庸的《老人与海》在国内未能获奖,但一转身在国外却摘得了“普利斯特文学奖最佳小说奖”,你说气人不。
更为关键的是,国外的这个奖项远比国内的等级要高,更具权威性,这不就尴尬了么,这简直是反手打脸啊!
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致命的是“普利斯特文学奖”获奖作品历来都是全球最高荣誉“康贝斯文学奖”的摇篮。可以说,只要获得“普利斯特文学奖”,迟早都有机会获得全球文学界的最高荣誉。
迄今为止,只有极少数“普利斯特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未能摘得“康贝斯文学奖”的桂冠。更为尴尬的是,古庸不仅成为了国内首位获得“普利斯特文学奖”的作家,而在全球文学荣誉最高的奖项“康倍斯文学奖”上,国内更是无人获奖。
这一系列的事实让作协的众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恐惧,“难道古庸未来也要获得“康倍斯文学奖”吗?”
但这些都不是此刻该考虑的,国内的舆论压力与顶头上司的怒火该怎么处理才是他们最头疼的。
正当作协人员陷入煎熬之际,网络平台上已经炸开了锅,网友纷纷对国内作协提出质疑和批评,“廖晓勇文学奖黑幕”的话题热度持续攀升,使得刚刚获得“廖晓勇文学奖”的作者及其获奖作品都陷入了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