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年年纪轻轻就当夫子,缺少威严,不过他和学童之间也没有代沟。
学童们不怕他,想笑就笑,想问就问,甚至还拉帮结派。
“赞成乙是小偷的人,来我这边。”
“我反对,乙不是小偷,只有甲才是小偷。”
学童们主动更换座位,赞同派坐左边,反对派坐右边。
唐风年清点人数,道:“赞同者九人,反对者十二人。究竟谁说话算数呢?当然是朝廷王法。”
“判断一个嫌犯是否算犯罪,要看他有没有恶意。”
“如果乙失去的是一斤重的小公鸡,而他从丙家偷回的却是两斤重的大母鸡,他有没有恶意?”
“有!”学童们立马重新拉帮结派,这次都赞同乙是小偷。
唐风年举一反三,又提出:“如果乙偷回的那只鸡与他失去的那只鸡几乎一模一样,那他的恶意大不大?”
“不大!”
“那还是算偷!不问而自取,拿别人的东西不给钱,这就是偷!”
学童们的意见又开始分化,又分成了两派,甚至开始吵架。
“没偷!”
“就是偷了!”
“没偷!”
……
有些学童觉得这是原则问题,吵得格外认真,激烈,表情凶巴巴,又有些幼稚。
唐风年总结道:“当刑名师爷定夺案子时,并不是黑白分明,他心里需要有一杆秤,定罪量刑要追求准确,不能马虎。因为被定罪的人可能会因此毁掉一生,甚至家破人亡。”
“历朝历代,有一部分人主张严刑峻法,轻罪重判,杀鸡儆猴,警醒那些想犯罪,但还没犯罪的人,以达到人人都不敢犯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