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每个战败条例都精确到了年月日,赔款数目写得清清楚楚。”
“小伙伴们当年被老师要求背诵出来时都要背疯了吧?”
“这些在平时都是历史,但要到了战时,那就是点名的生死簿。”
大汉时空节点。
长安未央宫。
汉武帝刘彻没有为白登之围而感到任何异样。
伐匈奴如今已成为了大汉的既定国策。他迟早要将这个屈辱用血洗刷。
只是后来的大明竟然用这个理由北伐,却是让他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一想到之前视频所说的,大汉确立了华夏文明的内核,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而且后世大明乃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汉人皆为我大汉的子孙,当无不可。
随后,刘彻便被后世之人的教育方式惊呆了。
他们竟然从小就学历史,百年屈辱他是看过的,后世竟然会要求将那些屈辱史背诵出来。
可想而知,后世之人对这份屈辱史的在意程度。
随后,他转身看向公孙弘,说道:
“次卿,太学之下可否增加中学及小学?像后世一般,学堂增加,读书认字之人增加,于国家是有益的。”
公孙弘点头,随后看向搞钱圣手的大司农桑弘羊。
“陛下开学堂乃大善之举,于国于民皆善,只是如今朔方,五原初立,钱财上或许力有不逮。看大司农能否挤出一些?”
刘彻闻言又是钱的事,随即也看向了桑弘羊。
桑弘羊拱手回应:
“陛下,朝中钱财已早有计划,此时再拨付建学,怕是影响朔方,五原立郡筑城。”
一听影响了伐匈,刘彻立马熄火了,随即便想着海运贸易。
事实上汉武帝时期的海上贸易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不过更多的是民间自发行为。
此时通过对天幕的分析,海贸是大有利润可图。之前几人也商量过,最终也没有下定决心。
刘彻的意思是国家出台法令收回出海权,船队转为官营。
桑弘羊不同意,认为有民间参与,出海贸易的份额可以做得更大,经济能更活跃。
同时他还建议出兵平南越国,占出海口,以武力打通商贸路线。
桑弘羊不愧是商业天才,难怪后来会成为西汉国资委的一把手。
汉武帝其实很心动,但是就怕南方战事耗时太久,影响与匈奴的对峙。
随后想了一下,召集了几名武将过来商讨此事。
此时这个时空节点也开始露出了分支的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