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朱雄英早早就去了奉天殿。他知道,今天的早朝将会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奏折,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许:"这个想法不错。不过,朕有几个问题要问问你。"
"皇爷请说。"
"第一,这农学堂如何设置?光是研究种地,怕是说服不了那些老学究。"
朱雄英早有准备:"回皇爷的话,这农学堂不光研究种地。我准备分成四个堂:农艺堂主要研究作物种植;水利堂专门研究水利工程;器械堂负责研发农具;还有一个测算堂,专门记录天时地利、产量增减。"
朱元璋点点头:"这样安排倒是周全。那第二个问题:这些农学堂的人从哪里来?"
"这个好办。"朱雄英胸有成竹,"首先是从各地举荐贤能,特别是那些懂农事的乡绅。其次是从科举中单独取士,专门考察农业知识。再者,让各地农学堂互相交流,培养新人。"
"好,那第三个问题:钱从哪里来?"
朱雄英早就想好了对策:"第一,东瀛石见银矿的收入可以拿出两成来支持农业发展。第二,新开垦的农田,朝廷可以收取一定的税收。第三,各地藩王的封地改造成农田后,大部分收益都归国库。第四,等农业发展起来,粮食增产,自然就有了更多收入。"
朱元璋听完,捋着胡须笑了:"看来你是真的用心了。不过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如何保证这些政策能真正落实到百姓身上?"
这个问题确实棘手。朱雄英思索片刻,正色道:"孙儿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说来听听。"
"第一,建立督查制度。派专人定期巡查各地农田,检查水利设施,考核农学堂。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决不姑息。"
"第二,设立奖惩制度。哪个地方的农业发展得好,就奖励当地官员;哪个地方消极怠工,就严惩不贷。"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发动百姓参与。让他们明白,发展农业是为了他们自己。比如新品种推广,先在一个村子试种,效果好了,其他村子自然就愿意学。"
朱元璋听完,难得露出满意的笑容:"这就对了。农业发展,关键是要让百姓得实惠。不过你这计划,怕是有人要反对啊。"
"孙儿知道。"朱雄英点头,"那些大户肯定不愿意放出土地来建农田,有些官员也不愿意改变旧制度。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现在正是好时机。"朱雄英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天竺已经臣服,吕宋已下,西域在掌控之中,东瀛更是成了我们的后花园。如此大好形势,不正是发展内政的最佳时机吗?"
朱元璋哈哈大笑:"说得好!既然如此,朕就给你个总督农政的职务。从今天开始,全国的农业发展,就由你来负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