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完军心,林奇也彻底放心了。
不过该有的安保措施还是不会松懈的。
晚上八点,一排十个正方体成品出现在流水线上。
胡学兵沉着脸,“开始测试!”
“收到,电力输入系统通畅。”
“所有准备完毕。”
“倒计时5...4...3...”
“充电测试开始!”
滴......滴......滴......
机房内,响起一连串指示器的蜂鸣。
周善顶着一个熊猫眼,站在林奇和周自维身旁,紧张地憋着气。
三人面前摆放着一个显示屏,上面投放着红外摄像头捕捉到的画面。
“温度上升5℃,状态良好。”
“收到,测试继续。”
二十分钟后,随着一声急促的滴滴声。
所有电池上的指示器灯光由红转绿。
屋内四十六名研究员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
“卧槽!18分36秒充满??”
“温度只上升了7℃,卧槽?”
“还能加压!还能加压,还能继续加!”
听着众人的欢呼,周善忍不住一挥拳头。
“别急别急,先测试放电效果,看看能量密度是否达到预期!”
“收到,准备放电测试!”
“设备准备完成,请指示。”
“测试开始!”
又是半个多小时过去,众人望着指示器上那个通红的513Wh/kg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欢呼。
成了!
而且产品稳定得一批,甚至有急不可耐的研究员拿着一根钢筋直接捅穿了电池包。
“卧槽你干嘛?”
“嘢?这都没起火!??”
“卧槽,逆天!”
何止逆天,简直是逆天!
周善用颤抖的双手,拿出手机拍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幕。
在二十年后,这张照片依旧成为科学家最为津津乐道的照片之一。
一家成立不到一周的公司,在简陋的厂房内,完成了能力密度超过500Wh/kg的电池设计。
此前不是没有超过这个能量密度的产品,不过那些都是实验室不计成本堆料制作而成的。
根本不具备量产的可能,除非原材料价格降到现在的二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