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评事。”
“臣在。”
这次雒于仁口中称臣,是心甘情愿的,因为这次面对的是皇帝,而不是狐假虎威的宦官张鲸。
“你说的不错,我大明朝自开国之时太祖就定下了规制,臣子当直言劝谏。”
“朕刚刚念的那句,亦是太祖所言,其背后的典故缘由,朕不说,你也知道。”
大明朝的官员是真的敢说,而且什么都敢说,骂皇帝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芝麻绿豆大点的事,到了他们嘴里都有可能是罪大恶极。
明朝皇帝给人留下的负面形象,一多半的原因,都是因为这些明朝官员,尤其是言官。
明宣宗朱瞻基喜欢玩蛐蛐……
明宪宗朱见深喜欢的万贞儿祸乱后宫……
明武宗朱厚照不务正业……
明世宗朱厚熜一心玄修……
明朝的皇帝在明朝官员的笔下,本就是各种荒唐,再经过清朝的刻意渲染,明朝的皇帝直接就没法看了。
面对这些所谓敢直言劝谏的官员,收拾他们,既成全了他们名声,又损害了自己的名声,属于是帮人不利己。
可不管他们,容易让他们蹬鼻子上脸不说,自己心里还不痛快。
如今朱翊钧刚刚着手准备在浙江开设市舶司,正是风起云涌之时,雒于仁的奏疏若是处理不好,就他奏疏中说的那些话,不知还会引起多大的波澜。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可以做到毫无波兰,但朱翊钧无论如何都做不到毫无波澜。
朱翊钧的面对雒于仁,办法就一个,压。凭借皇帝的权威,将话题拉到自己的逻辑中来,绝对不能陷入到对方的逻辑中。
自证永远证不清楚,反而会越描越黑。让别人陷入自证,才是最好的自证方式。
“雒评事。”
“臣在。”
内阁的四位辅臣心里替雒于仁捏了一把汗,都这种时候了,皇帝还客气的称呼雒于仁官职,而没有直接喊雒于仁的名字,这可不见得是好事,指不定又憋什么坏水呢。
朱翊钧拿起书案上的《酒色财气四箴疏》,“你上的奏疏,朕看过了,文笔不错,且不失犀利。”
“你说朕之病在于酒色财气,朕不否认,也不承认。”
“你的《酒箴》中说:神禹疏仪,夏治兴隆。仪狄造酒,传说酒就是仪狄酿造出来的。”
“《战国策·魏策》中有言: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