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浩劫,始于西风
灾难,悄然而至,却如刀割大地,痛彻人心。
三年前的那个冬天,冷得彻骨。
那年的寒风从西方吹来,带着刺骨的寒意,仿佛要将大地的生机彻底掠夺。
这一年,春天姗姗来迟,仿佛被冰雪锁住了脚步。
徽州的农田一片寂静,土地枯黄龟裂,原本丰收的希望,早已被寒风碾碎。
“又是荒年啊……”
一声长叹中,农夫们无奈地将希望寄托在救荒作物上。
荞麦、粟米、稷、豆子、萝卜,这些在恶劣环境中也能勉强生长的作物成了他们最后的依靠。
虽不如稻米大麦那般饱腹,却是活命的稻草。
然而,这些作物撑不过秋天的稀薄产量,注定杯水车薪。
于是,他们开始聚在一起,东拼西凑,买周边余粮度日。
饥饿之年,徽州的农民顽强撑过了第一波劫难。
次年,天意难测。
两年前的冬天,天气却骤然变得反常。
“怎么感觉……太暖和了?”
暖冬,看似是好事,实则暗藏凶兆。
更令人心寒的是整个冬季,没有一片雪花飘落。
春天终于到来,田野却依然干裂,寸草不生。
没有春雨,没有骤雨,甚至连细细的狐雨都不曾降临。
“再这样下去,百姓要如何活?”
救荒作物的种子尚未撒下,土地却已拒绝一切生机。这一年,不是荒年,而是灾年。
农夫们拼尽全力,挑水、开渠,想尽办法维系最基本的耕种。
但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翻山挖野菜,捕蛇捉鼠,填补早已空空如也的肚子。
无计可施的人,只能跪在田间向苍天祈雨,声声呐喊传入山谷,却得不到一丝回响。
第三年,死亡的阴影笼罩了整个徽州。
曾经支撑他们的救荒作物早已吃光,山中的野菜和能填肚的东西,也在上一年被掠夺一空。那些支撑两年的身体,早已皮包骨头,虚弱到连饥饿的痛感都开始麻木。
“徽州不能再等下去了!”
地方官员们几乎日夜奔走,上书朝廷,请求救济。
然而,救济粮迟迟未到,徽州总督更是直接赶往北京,在皇宫门外铺席跪哭,呐喊声如雷贯耳:“陛下!赐粮救人啊!”
“徽州百姓命悬一线,请怜悯臣民!”
这一幕,惊动了京师无数百姓,也让过往的外国使臣驻足侧目。
然而,朝廷的无奈,比徽州官员的绝望更深刻。
徽州的问题,并非粮食全无,而是运输不及。
整个帝国范围内,这一年其实是丰年,尤其是中原地区,更是五谷丰登。
可徽州远在帝国一隅,丰年之地虽有余粮,却因路途遥远,粮食无法及时运抵。
这场灾难,不是因为人类的失误,而是天命难违。
朝廷决定,在运输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将全国的余粮运往徽州。
这一消息传到了地方官员的耳中。
“若救济再迟一步,百姓必然饿殍遍野!”
“要取走我们的命都无所谓,只求救救百姓!”
问题在于,徽州的百姓,已没有时间等待。
连续两年的饥荒,已将他们的身体压榨到极限。
若按正常的运送流程,即便朝廷将粮食调拨到位,也无法阻止成千上万乃至数百万百姓饿死。
地方官员们心如刀割,无法眼睁睁看着这种惨剧发生。
他们冒着仕途断绝的危险,齐齐上书请命,甚至发起了大规模的示威。
“朕得此忠臣,心甚慰矣。”
最终,皇帝不得不亲自下达一道惊世骇俗的旨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