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九月六日,永安寺内,数百名僧侣身着法衣,手持法器,引领着送葬的队伍。新君明昇,身着孝服,手捧明玉珍的灵位,神情庄重而哀伤。紧随其后的是几十名军人,他们肩扛楠木棺椁,步伐稳健。送葬的文武百官和明玉珍的亲属们,也都身着孝服,手持长幡,在绘有祥云、红日、黄月的三星画幡的引领下,缓缓走出庙门,沿着重庆的大街前行。一路上,纸钱随风飘扬,哀乐、钟罄、铙钹之声与人们的哭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悲伤而庄严的送葬图景。山城的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跪在道路两旁,焚香烧纸,为夏帝明玉珍送行。
送葬队伍渡过波涛汹涌的长江,抵达北岸,在宝盖山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安葬仪式。一代豪杰、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就此长眠于这片他曾经为之奋斗的土地上。如今,在重庆大佛寺的五佛殿内,还珍藏着唯一一座抗元起义军领袖明玉珍的真容雕像,供后人瞻仰。
为了缅怀夏帝明玉珍的丰功伟业,戴寿提议为他立一块石碑。这块石碑不仅是对明玉珍的纪念,也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见证,让后世的人们永远铭记这位英雄的传奇。
明昇,这位年轻的皇帝,拥有着文人的气质和儒雅的风范。他的性情温和而纯净,通晓《孝经》《论语》,在朝政之余,他喜爱品茗,对茶道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在《续茶经》卷上之三《雪蕉馆记》中,记载了明昇如何在重庆取涪江的青石制作茶磨,指派宫人用武隆产的雪锦茶与大足香霏亭的海棠花一同烘焙。这种独特的烘焙方法,使得茶叶的香气和味道远胜于常品,每一口都是对味觉的极致享受。
在安葬夏帝之后,明昇再次登上朝堂,彭太后依旧垂帘听政,她的身影在帘后显得庄重而神秘。右丞相刘祯在朝堂上奏道:“先皇在时,曾有旨意表彰韩娥,然而她英年早逝,心愿未了。随后朝廷又陷入万胜、张文柄的权力争斗,表彰之事因此耽搁。如今先皇已安息于宝盖,朝廷的纷争也已平息,正是陛下表彰英雄、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良机。”
明昇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韩娥的敬意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准奏。右丞相刘祯,朕命你为大夏皇帝特使,前往成都,择一吉日,旌表韩娥为贞烈。”他的决定如同春风化雨,温暖而有力,旨在恢复朝廷的和谐与秩序,同时也为韩娥这位英雄正名,让她的事迹成为激励后人的典范。
九月中旬的成都,秋意渐浓,东门旁新立的贞女牌坊在晨光中巍峨矗立,成为了旌表会场的庄严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