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伏羲同意了女娲的建议:让骊侯做上相、将康回发配的祁连山,并且逐渐削弱如朱襄他们的权柄。
当旨意传出来后,最生气的就是康回。
但是,碍于燧允婼夫妇的面子,领着他的部落都去了祁连山。安顿好之后,每天都生闷气。一方面是气愤骊侯搬弄是非、祸乱朝纲;另一方面主要是自己没有了赚取功德的渠道。管理一个部落德与管理一个国家赚取的功德,这两者没有可比性,他明白自己这一世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了。
就这样,康回一方面觉得是自己费力不讨好,最终落了个罢官发配的后果,想起来就生气;另一方面是感觉没法赚功德了,这一世活着就没啥意义。所以,没用多长时间,他这一世就过完了。后世记载“共工不久含愤死去,死不瞑目”,实际上并不是多么的气愤,更多的是因为无法获得更多的功德,与其这样碌碌无为的活着,还不如尽快投胎转世更实惠。
康回被罢官流放,骊侯上位,担任“上相”,可谓是小人得志。
公元前7722年,这一年也的确是一个天灾频发的一年。前面有地震破坏帝都,随后就是暴雨连续不断。而帝都地处中原,这里本来就是黄河流经的地方,从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从这里开始沉淀,就更容易闹洪水了。再加上连日暴雨,黄河决堤,泽国千里。
这个时候,骊侯也不消停,继续甩锅给康回,说这一切都是康回触怒上天的缘故。
伏羲也早已不年轻了,可谓是年老体衰。相对而言,女娲却因为日常没多少事儿,赚取的功德也有限,修为没有突破筑基中期。
这一天,兄妹二人商量了一下,如果继续待在这里,保不齐哪天就被淹死或饿死,所以他们决定带领活着的人向西逃命。毕竟中原大地西高东低,而水往低处流,向西没准能有活路。
于是,他们就安排人准备逃难。四周洪水肆虐,天上暴雨倾盆,也委实是难为他们。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逃生手段莫过于修建船只。指望地球上的土着居民根本不现实,所以,伏羲就将希望寄托在女娲身上。而女娲妥妥一个二世祖,“父辈英雄却并非儿女都是好汉”,想当年在天界,女娲就只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论能力没能力、论手段没手段,你让她造船这根本不可能实现。
于是,二人找来了各位大臣,当然也包括从仙界转世投胎的人。当二人将造船的想法提出来后,朝堂上却鸦雀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