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夏巽也是一样的行径,但他请的代笔在华夏历史上可都是鼎鼎大名的。
他们俩请的只能算是小代,而夏巽请的是大代、通天代。
眼看魏承勋一蹴而就,文同和随即将案桌上的诗词拿在手中开口朗诵。
“《破虏》。”
“从戎戍边旌旗扬,远征胡虏出玉关。”
“拼将铁骨枕沙场,何处青山裹尸还。”
随着文同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众人仿佛看到了狼烟袅袅、旌旗猎猎直出玉门关。
他们的思绪跟随着铁血将士行军边塞,置身于一片苍茫荒原。
他们见到了中原将士与北荒铁骑两军对阵,喊杀震天血流成河、白骨累累尸山成群的惨状。
“好诗!”
“好诗!”
“我大魏武卒铁骨铮铮,醉卧沙场,青山埋骨,马革裹尸。”
“这首诗确实是对所有为国为民牺牲的将士们最好的褒扬。”
“恐怕这一次的比试应该是魏国胜了。”
文同和暗暗摇头,文渊阁学子们也是一片叹服。
“如此诗作,处处隐喻,字字珠玑。”
“无一字诉说伟大,全诗处处歌颂都在彰显将士的伟大。”
“我相信二殿下,他身残志坚依然登台赋诗,肯定能够作出更好的诗词。”
但那人明显底气不足,毕竟珠玉在前,一炷香的时间如何能磨炼出精彩的佳作呢?
文同和暗道这局比赛恐怕要输,他默默地拿起夏英写的诗。
“《度阴山》。”
“大夏旌旗度阴山,胡儿匹马俱胆寒。”
前两句刚读完,大夏这边立刻有人拍手叫好。
“快哉,快哉。”
“我大夏的旗帜终于可以插在西戎的阴山上。”
“面对我大夏煌煌军威,八方蛮夷全都臣服。”
文同和瞪了那人一眼继续诵读剩下的诗句。
“将士英魂犹报国,蛮夷不入雁门关。”
文同和刚念完,大夏臣民立刻振奋无比。
将西戎蛮夷阻挡在雁门关外,是每一个大夏臣民的心愿。
每年秋冬大夏边患四起,尤其西北的雁门关,更是蛮夷南下的切入口。
十几天前,雁门关刚刚经历一场血战,西北各郡被劫掠一空。
不知多少百姓死在西戎的屠刀下。
“秦王忧心我大夏边关,这首诗真的太应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