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麻利地答应一声“好嘞”,毫无迟疑地走上前去,一把抱起杨大志——准确地说应该是提了起来,毕竟杨大志虽不是瘦弱之人,但对于一米九多的萨克来说,抱起他并不费劲。
看着自家伙伴杨大志被一个高大的洋人抱起,李延(即杨大志的同伴)脸上闪过一丝茫然与纠结。
“他们是洋人没错,但他们也是医生。”叶恒宁察觉到了李延的心思,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你也一块进来吧,一会儿还得请你签字呢。”
在乡野的一隅,叶恒宁踏足之处正是李延刚刚遭受巡逻兵棍棒击打之地,李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疼痛的哀嚎声划破寂静。
叶恒宁一惊,本能地望向李延的肩膀,只见那双常年挑担磨砺出的黝黑肩膀布满了厚厚的茧,而在右肩下方的衣服破损处,裸露出来的肌肤已泛起一大片刺目的红肿。
就这样,李延硬生生地驮着杨大志,跋涉一路,愣是没有喊过一声疼。
他黝黑粗糙的皮肤,因长时间日晒而显得愈发粗粝;蓬乱的头发里夹杂着稻谷的碎粒,似乎暗示着他的实际年龄并不太大。
叶恒宁不由得问:“你多大了?”
李延挠挠脑门,带着几分自豪答道:“我已经二十啦。”
听到这,叶恒宁心中暗忖,没想到他竟然比自己还要年轻。
萨克怀抱着杨大志,疾步走进简陋的帐篷。帐篷内外的医护人员及围观的村民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
“需要帮忙吗?天哪,他好像在发烧?”有人担忧地问。
那是1933年的中国农村,抗生素尚未问世,甚至磺胺也要等到两年后才能亮相。在这般时代背景下,一旦人体被细菌侵袭,命运往往只有两条道路可选——要么自身免疫力强大,从而战胜疾病康复;要么只能静静等待死亡降临。
因此,在这个时候,发烧意味着患者已经站在生死边缘,一只脚踏入了阴曹地府的大门。
“病人臀部有深脓肿,必须立即动手术,有空闲的手术室吗?”叶恒宁望向匆匆赶来的那位神情肃穆的女护士长。
女护士长先是一愣,继而目光掠过叶恒宁身后默然无言的理查与萨克,见二人均无表示,忙应声道:“我马上去查看。”
临行前,她唤来一个小护士,并简单交待几句之后,便疾步奔向后面的简易医疗楼。
此时,郭颉悄然来到了近旁。
“深部脓肿引发炎症,存活概率不大,这样的手术风险极高啊。”
缺乏抗感染药物的情况下,即便手术再成功,患者的死亡率仍然高得惊人。更何况,那位病人身为劳工,术后更难以获得良好的休养环境,许多外科大夫对此类病例避之唯恐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