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
对口支援!
为了增加他们的积极性,政事堂出台诏令。
允诺这些前去陇右、河西的官员,只要干满三年,并且被吏部、刺史监察机构、民间评价中上者,调回中央各部或东部大郡,擢任更高一级职位。
为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还在其子弟选用任职方面,打开方便之门。
可不要小看这个方便之门,威力可大了!
千万不要认为大隋的官好当好升,就像杨子灿这样,一路飞升,平步青云!
大隋的公务员的之门,可一点儿也不好进和混!
君不见,长孙晟的儿子长孙无忌、鱼俱罗的儿子鱼城、李渊的儿子李建成和李二等,都老大不小了,要么是白身一个,要么还是芝个麻绿豆的小角色。
在京师一带,这样的贵族、官员子弟,简直不要说太多!
好一点的,凭借祖荫,可以进入到禁军中,干个看似风光、却是路人甲的近卫,然后慢慢耗资历!
又次一点的,拼着死学或关系,考入国子学、太学,毕业后再进入六部三台九寺五监,干个小差事!
再次一点的,通过关系进入到全国各郡县中,当一个非公务员的地方府衙聘用的书佐等小吏。
在再次一点的,啃老!
对,就是啃老!
啃老这玩意儿,华夏早就存在了!
大隋朝当个公务员,咋就这么难呢?
这还得说说大隋朝的选官体系。
在隋以前,人们要做官,主要靠门荫入仕。
啥是门荫入仕?
就是你小子要入仕为官,就得凭借父祖官品、门第或其他硬杠杠入门。
这,就是延自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
大隋立国,门荫制度还是帝国朝廷选官入仕的重要途径。
现在大隋朝的绝大部分五品官员,就是靠这个制度走上公务员的岗位。
不过,老早的门荫入仕制度,都是世袭。
但它的恶果,就是让政治生态一潭死水,活力低下。
更可怕的,就是阶级固化、社会矛盾横生!
结果,就是王朝变化,同时进行也让门荫制度也在渐渐变弱、变废。
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改为军功授爵制度。
两汉时期,选官制度进化成为任子制,“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说白了,就是嫡子继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