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书颁行之后,犹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各国激起千层浪。各国贤才闻风而动,怀揣着各自的抱负与理想,纷纷踏上了前往秦国的道路。咸阳城一时间热闹非凡,各方才俊汇聚于此,或高谈阔论治国方略,或切磋兵法谋略,或研讨农桑水利,整个城市都弥漫着浓厚的学术与进取氛围。
李斯亲自主持考校这些入秦的贤才,他不辞辛劳,每日端坐于考堂之上,认真聆听每一位应试者的见解与主张,仔细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神色气质,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量才而用,将有才之士安置于合适的职位,使其能够各展所长,为秦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其间,有韩国公子韩非入秦,其声名早已如雷贯耳,才高八斗,擅长着书立说,于法家之学见解独到深刻,所着文章在各国流传甚广,一时之间,咸阳城内无人不知韩非之名。
嬴政闻韩非之名,心中大为震动,仿若听闻了一位隐居已久的绝世高手现世,急欲召见,以探究竟。李斯得知此事后,心中不禁忧虑重重,犹如一块巨石压在心头。他深知韩非之才学高深莫测,其法家思想之深邃、见解之独到,一旦得到嬴政的赏识与重用,自己在秦国朝堂的地位恐将受到严重威胁。但他面上仍不动声色,神色平静如水,向嬴政进言:“大王,韩非之才虽高,然终为韩国公子,血脉亲情难以割舍,其心未必尽向秦国。不若先观其言行,再做定夺,以免引狼入室,坏了秦国的大事。”嬴政听后,沉吟片刻,心中权衡利弊,觉得李斯之言不无道理,便听从了他的建议,暂压下召见韩非之心,改为暗中观察。
李斯暗中留意韩非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发现韩非果然心系韩国,虽对秦法的精妙之处多有赞誉,言语间却流露出对韩国命运的担忧与不舍,且在与秦国诸臣的论辩中,隐隐有倡导六国合纵以抗秦之意,试图以唇枪舌剑为韩国寻得一线生机。李斯深感韩非留之无益,若任由其在秦国施展影响力,必将会对秦国的统一大业造成阻碍,遂向嬴政密奏:“大王,韩非之才若不为秦用,若归韩或往他国,必为秦国大患。其才智足以洞察秦国之战略谋划,一旦为敌所用,秦国之前途堪忧。”嬴政经不住李斯的反复劝谏,心中的疑虑与担忧逐渐被放大,终下决断,将韩非下狱囚禁,暂押于咸阳城的大牢之中,以防其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