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月下追范增,我不愿乌江自刎> 第270章 治国理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0章 治国理念(1 / 2)

随着四十万兵力挥师北上,楚国的总兵力得以保持在五十万之数。

相较于拥有一千六百万人口的楚国,五十万兵力实乃微不足道,对楚国的经济发展并无丝毫影响。

楚九年初春,皇宫大殿之上。

在经济蓬勃发展之际,为了楚国的长远未来,群臣纷纷进言献策。

多数臣子提议,将部分百姓生活必需之物收归国有,以牢牢掌控国内经济之命脉。

众人所言必需品,涵盖了楚人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于穿衣而言,群臣建言,应由国家统一收购市面上的所有锦缎、麻衣布料,借此谋取巨额利润。

就食物而论,粮食、肉类、食用油、盐等凡属百姓日常所需之物,皆应由国家独家售卖。

在住房方面,应将土地收归国有,并交由开发商统一建设,如此既能获取高额收益,又可有力地引导百姓未来的生活走向。

至于出行,可效仿秦国所建直道,于楚国境内自南至北、由东至西构建四通八达之交通网络。

待直道建设完备后,再以道路维护之名,对过往商人、百姓合理收取费用。

此外,亦有部分人出于楚国长治久安之考虑,建议将酿酒、铁器、铜器、茶叶、陶瓷器、漆器等获利丰厚之行业尽数收回。

一系列治国策略呈报上来,项羽略加思索,他果断地回绝了所有提议。

首先,他深知,上述虽皆为暴利行业,然若国家独揽,市井盈利之途必将寥寥无几。

若无法让百姓获益,那他们必将毫无积极性可言。

人一旦丧失积极性,便难以望见努力后的曙光。

人无远望,又同牛马有何区别?

项羽的阐释,众臣子听得如坠云雾,他们目光狭隘,并未能领悟其中深意。

为更清晰地阐明内在缘由,项羽以后世诸葛亮为例,他详尽地为群臣讲述了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

昔日,有一国,其国有一丞相,才华横溢,举世无双。

此丞相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能征善战,精于经商,善于理政,长于谋略。

观其一生,实乃全才,几无瑕疵。

在其存世之时,国家无论巨细事务,皆仰仗此人。

然而,后来此人离世,此国不久后便随其消逝而被他国吞并。

项羽言及此处,群臣皆困惑不解。

既此人如此出类拔萃,为何因他之死,便遭致亡国之祸呢?

项羽解释道,他在世时包办一切事务,而他逝后,每个职位竟无人可胜任。

此人一生劳碌,既不信任他人,又未能给他人施展才华之机,最终自己也耗尽生命。

故而,一个诸葛亮难敌三个臭皮匠之论由此产生。

换言之,一人之才即便再高,亦难抵众人之集思广益。

诸位大臣不知诸葛亮为何人,项羽虽言及诸多方面,然他们仍不明其深意。

关联至控制国内衣食住行之上,他们显然未见有何关联。

群臣仍旧困惑,项羽则不愿多加解释。

他深信,唯有给予世人希望,方为国家迅速发展之强大动力。

若是凭借权力引导、压制、阻碍世人之思维,那结局唯有一个,活水化为死水,长此以往,死水散发恶臭。

项羽施惠于民之举措,众人难以劝谏。

他们深知,项羽坚定主张之事,他们身为臣子实难改变。

然而,在国家安全方面,项羽还是听从了众大臣之建议。

其建议关乎国之根本,总而言之,即兵权、司法与税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