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绣坊那古朴宁静的氛围中,阳光似岁月的使者,洒在绣娘们专注的身影和面前的绣布上,为即将展开的古代水利工程主题刺绣创作注入了庄重的气息。苏锦绣站在绣坊一角,眼中满是对古代水利文化的敬仰,她正引领绣娘以古代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灵渠等为主题进行刺绣创作,期望通过刺绣展现这些伟大工程的卓越成就和深远意义,传承古代水利文化。
古代水利工程是人类智慧与勤劳的丰碑,它们改变了自然面貌,滋养了一方水土。苏锦绣首先把目光投向都江堰。在一幅刺绣作品中,绣娘们精心描绘这一神奇的水利枢纽。都江堰的鱼嘴部分是重点刻画对象,用坚固的褐色丝线绣成,那独特的形状和坚实的结构仿佛在诉说着它分流江水的千年使命。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外江的水流用不同色调的蓝色丝线表现,内江水流平缓,用浅蓝色丝线绣出,象征着它灌溉农田的温柔之力;外江水流湍急,用深蓝色丝线绣成,体现出它泄洪排沙的磅礴气势。
飞沙堰则用灰色和黑色的丝线绣制,其高度和角度通过巧妙的针法呈现出来。在洪水期,飞沙堰能将多余的江水和泥沙排向外江,这一功能通过丝线的疏密变化来体现,仿佛能看到江水裹挟着泥沙从飞沙堰上奔腾而过。宝瓶口用深褐色和绿色的丝线绣成,那狭窄的瓶口控制着内江的进水流量,绿色的丝线代表着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的江水滋润了广袤的土地,让庄稼茁壮成长。
除了都江堰,灵渠也是古代水利工程刺绣的精彩部分。灵渠的铧嘴用坚硬的黑色丝线绣成,它像一把锐利的犁铧,分开湘江水,引导水流进入灵渠。铧嘴周围的江水用蓝色和白色的丝线绣出,白色的丝线表现出江水冲击铧嘴溅起的浪花,灵动而富有活力。
灵渠的大小天平用灰色和褐色的丝线绣成,天平的平衡作用至关重要,它能根据水位高低自动调节水量。在刺绣中,通过丝线颜色的深浅变化表现出不同水位时天平的工作状态,让人感受到这一设计的精妙。渠道则用绿色的丝线绣成,两岸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用深浅不一的绿色丝线绣出,象征着灵渠为周边带来的生机与繁荣。
为了更好地展现古代水利工程的宏大场景,苏锦绣构思了一幅大型刺绣画面。画面中,古代劳动人民正在修建水利工程。他们身穿粗布麻衣,用土黄色和灰色的丝线绣成,这些劳动者们有的在搬运巨石,巨石用褐色和黑色的丝线绣出其沉重质感;有的在挖掘河道,手中的工具用金属色的丝线绣成,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他们的脸上满是汗水,神情专注而坚定,展现出古代人民不畏艰辛、改造自然的伟大精神。
在水利工程的周围,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农田里,庄稼金黄,用金黄色和绿色的丝线绣成,农民们在田间劳作,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村庄错落有致,房屋用褐色和灰色的丝线绣成,屋顶升起袅袅炊烟,用白色和灰色的丝线绣出其轻柔的姿态。远处,山峦起伏,用绿色和褐色的丝线绣成,山间有云雾缭绕,用白色和淡灰色的丝线以松散的针法绣成,暗示着水利工程滋养下的这片土地宁静而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