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华夏名人录> 第14章 孙叔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章 孙叔敖(2 / 2)

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93年),孙叔敖因积劳成疾而病逝他乡。他的一生都在为楚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奔波劳碌,最终却未能亲眼看到楚国的全面强盛。他的逝世对楚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楚庄王和楚国人民都对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怀念。

孙叔敖去世后,他的清廉和简朴也为人所称道。据《史记》记载,他为官多年却家无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他的高尚品格和卓越贡献被后世铭记于心,成为了人们传颂的佳话。

三、主要影响

三、主要影响

1、水利工程

孙叔敖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他主持修建的众多灌溉工程上,更在于他对水利事业的深远影响和贡献。

芍陂(安丰塘)

背景与兴建:芍陂,今称安丰塘,位于寿县南、大别山北麓岗丘与平原的过渡带上,是中国最古老而又着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据《史记》等史料记载,孙叔敖在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左右主持创建了芍陂。这一工程的建设,源于当地地形南高北低、山溪之水由南向北流入北部洼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淮河中游平原多年平均降雨量不均、旱涝灾害频发的现实需求。

工程特点:芍陂巧妙利用西、南、东三面地势较高的特点,筑堤束水,形成蓄水陂塘。陂塘周长百二十里,规模宏大。同时,在陂塘的西、北、东三面大堤上分别开凿了五个水门,用于控制陂塘的进水、放水灌溉和排泄洪水,体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智慧。

历史影响:芍陂建成后,达到了“灌田万顷”的规模,使寿县一带成为楚国的粮仓。这一工程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为楚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清代学者顾祖禹称芍陂为“淮南田赋之本”,足见其历史地位之重要。

后世维护与发展:芍陂经历代维修整治和多次兴衰演变,始终发挥着巨大效益。东晋时因灌区连年丰收,遂改名为“安丰塘”。如今,安丰塘已经成为淠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灌溉面积达到60余万亩,并具有防洪、除涝、水产、航运等综合效益。1988年,芍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遗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