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心态,这样的存在,在农村存在了几千年,谁都只能面对,谁都只能屈从,谁也无法改变。
郭有知走了,于中秋过后的第三天夜里离家出走,不知道去了哪里,别人家的孩子走了,做父母的会去寻找,尽管寻找不到,但是,他们至少有过去寻找儿子的过程,然而郭刘因为两只眼眼瞎,他不能去寻找,他只能在家等待。
郭刘内心的苦痛,郭刘关爱儿子,却不能去寻找儿子的苦痛,比谁都要强烈,比谁都要浓烈,他想到了发火,甚至想到了嚎哭,然而,面对两只眼睛瞎,发火会有用吗?嚎哭会有用吗?没有用,没有用的表达,还不如不表达。
郭刘强烈地抑制着内心的悲伤,他在儿子失踪以后沉默了两天,到了第三天晚上,他不想再沉默。
他拿起箫,来到石月亮河边,坐在河岸上吹箫,悲凉的萧声弥漫,弥散到很远的地方,在很远的地方徘徊,弥漫,经久不衰,经久不散。
郭刘希望儿子能够听到萧声,能够理解父的悲痛,听从父亲的召唤,悄然地回到父亲跟前,温顺地坐在父亲身边,专注地倾听萧声,去感受萧声所蕴含的内涵。
茶木托晓得郭刘心里蕴藏着太多的悲伤,他想到了去劝慰郭刘,然而,茶木托后来打消了这种想法,因为他自己的儿子也走了,他丢下父母,丢下老婆,丢下女儿走了,不知道去了哪里?
茶木托的内心里同样痛苦,他晓得两个内心痛苦的人在一起,将是怎样的一种情形,既然如此,还是不要在一起的好。
各自在各自的地方,各自去经历各自的忧伤,或许会更好一些,如果各自的儿子最终没有回来,那么,就让时光慢慢地去抚平各自内心里的忧伤吧!
郭有知是客芷红的未婚夫,李刀磨六名青年,于中秋之夜离家出走,而郭有知也于中秋之后第三天离家出走,他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