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需要各类人才,善于决断的、勇于承担的、心思细腻的、头脑灵活的,当然有时候更需要脸皮厚的。
“那我们能拿走九阳神功吗?”蔡斌就这么问了,直挺挺的、傻不愣登的,丝毫不顾及脸面。大宋的人做不出来,耿浩也会犹豫,君麻吕更习惯于抢过来。
“可以啊!”小猕猴回答的更干脆,俞三侠和说不出和尚面面相觑,这是在过家家吗?
的确,刚才的交流蔡斌非常熟悉,那就是和大胖儿子的生活日常。他们会讲历史,说一些貌似深刻的道理,但最终还是会直眉瞪眼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蔡斌还发现,这只小猕猴有问题,他的思维和掌握的能力不匹配,像是分别学习的但是进度不一。
小猕猴一招手,一只小猴连跑带跳的越众而出,嘴里咬着一本书,递给了蔡斌。蔡斌也有些意外,将书交给了俞三侠。后者大致看了一眼,点头示意没问题。
“你这是准备好了啊?你能猜到我们想什么?”蔡斌一副看透小猕猴的表情询问道。
“嘿嘿嘿嘿!”小猕猴爆发出女孩般银铃的笑声,露出了一嘴尖锐的白牙:“第一,我确实会些占卜之术,第二,你看。”
顺着小猕猴的手指方向,猴群中走出好几个小猴,献宝似的把东西摆了一地。有硕大的仙桃、铮亮的宝剑、奇形怪状的坛子,甚至一只猴拿了一根人的腿骨开始吹奏骨笛。蔡斌很确定那是人的腿骨,因为脚掌的骨骼用什么东西固定着,清晰可辨。
“卦象说,来人有求。无非是这些东西了,我们早就准备好了。”小猕猴老神在在的翘起了二郎腿,太不像个猴了。
“实在是叨扰了!我等不可再贪心!”俞三侠赶快出言制止了蔡斌,这家伙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还没请教,尊驾怎么称呼啊?”蔡斌忽然起身拱手问起了小猕猴。
“啊?我叫螺!”小猕猴本来没在意蔡斌几人的失礼(哪有见面半天不请教对方姓名的),但是蔡斌突然问了他反倒觉得奇怪了。
“你看过《世说新语》吗?”蔡斌又莫名其妙的问。
“没有!”螺摊了摊手。
《世说新语》记录了一个小故事。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这段原文的大致意思是,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他自认为相貌丑陋,不能对远方的国家显示出自己的威严,便让崔季珪代替自己接见,而曹操自己却握着刀站在崔季珪的坐榻旁边做侍从。接见结束后,曹操派人去问匈奴的使者:“你看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高雅的气质,不同寻常;但是坐榻边上拿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听了蔡斌讲故事,众人都莫名其妙,螺反倒是浑身放松笑了起来。他起身走到福寿身边,一把将他扒拉到大石下面,自己坐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