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枢《蜀籁》卷四: “锣鼓装倒背篼头在摇。”
因重庆市与楚湘接壤,部分地区也有“背篓”的说法,所以才有了“背篓专线”一说。但“背篼菜区”显然更多,所以重庆地区说“背篼”的人应该多过说“背篓”的人。
川渝地区日常生活使用的“背兜”,与“背篓”外形有一定区别,多为方形圆口,用于背婴幼儿的“儿背兜”除外。
川渝地区日常最常见的普通“背兜”,编制相对粗糙,孔隙较大,价格便宜,用于农村日常背猪草、背包谷、背红苕等。背带多用布索。
还有一种编织比较精密的“背兜”,多另称“夹背(兜)”,一般用细篾编织里层,外层用较宽的竹片加固。这种背兜无明显孔隙,更费工时和材料,所以要贵一些。多用于背米面粮油等,过去走亲戚也常用于背点礼物。
最后从文字角度说一说“背兜”的“兜”,和“蔸、篼、橷”这几个字。
兜,音dōu,《说文》兜鍪,首铠也。本意是指古代作战时戴的盔,引申义是兜型物件(名词),或做成兜形把东西拢住(动词)。
所以,“背兜”的“兜”,这是本字。
篼,音dōu。《说文解字》饮马器也。《正字通》竹舆也。箯之别名,俗谓之篼子。舆,轿子。
手边查到的资料,古文中“篼”没有“兜”字的意思。不知具体那个时代,“篼”也作“兜”,有了“竹篾、藤条 、柳条等编制的盛东西器具”的意思。于是“背兜”也有了“背篼”的写法。
蔸,音dōu,指某些植物的根和靠近根的茎。如四川方言:菜蔸蔸、竹蔸蔸、甘蔗蔸蔸等。
菜蔸蔸指的蔬菜,多指莴笋、青菜脑壳(棒棒菜)等食用茎部的蔬菜,或有较粗大根茎的蔬菜如莲花白。细小根茎蔬菜的根茎,如菠菜等,不说蔸蔸,说“根根”。
橷,音dōu,指树木的根和靠近根部的茎。与“蔸”比较,可见汉字造字之奥妙。四川方言:树橷橷,即普通话的“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