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古汉语词汇遗存在方言中。
因为过去识字的人不多,不少生僻字,大多普通人只知如何说,却不知如何写。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话交流,让这些古汉语词汇传承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的普及,识字率大大提高了。但是由于语文教材都是以普通话为标准来进行编辑,很多遗存在方言中的古汉语词汇,是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因为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品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因此,一些遗存在方言中的古汉语词汇,在普通话中大多有了现代白话文的表达方式,所以这些词汇也在不断消失中。
今天在一部西北地区方言书籍上看到了“噇”字,仔细看了内容,才明白它是我小时候,奶奶经常说起的一个词。只不过,那时候识字人本就不多,所以没人会刨根问底去了解这个字是如何写的。
同时,“噇”字笔者在90年代之后几乎就没听过了,只能确认广汉方言曾经使用它,至于四川还有其他哪些地区也曾使用过或现今依旧在用,笔者不知。
“噇”在广汉方言中的音义。
噇,广汉方言音tǒng,同“桶”音。词义为吃喝,贬义词,多指没有吃相,狼吞虎咽;或无节制的吃喝。又作“?”。
生活场景实例:
1、作为一个70后,小时候物资还是很贫乏的。偶尔在能吃饱吃好的时候,那吃相难免不好看,奶奶就骂:“吃没得个吃相,就跟猪一样,你在过噇(音桶)啊!”
2、吃东西要慢嚼细咽,狼吞虎咽的噇,别个会笑话你莫得教养!
3、“这回买的两根猪儿可以。肯吃得很,一桶猪食它几下就噇(音桶)完了。又不打圈,吃了就睡!” 过去家家户户养猪,买到能吃能睡又不打圈的猪崽子,主人家就非常高兴。
“噇”在普通话音的音义,和古代字书中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