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阳宫的这场权力博弈中,项羽的犹豫不决与自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既想展现自己的大度,又担心诸侯们的势力过于强大;既想遵循传统,又无法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诉求。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分封诸侯的决策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三、分封具体安排
(一)十八路诸侯分封详情
1. 汉王刘邦:刘邦本应依据约定封关中,但项羽忌惮其势力,将他封于巴、蜀、汉中之地。巴、蜀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在当时被视为偏远之地。项羽此举意在将刘邦困于一隅,难以有所作为。而关中地区则被封给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之地;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至黄河之地;董翳为翟王,领有上郡之地。项羽希望他们能够阻挡刘邦出汉中,然而,关中百姓因章邯等降将导致秦军被坑杀等事件,对他们恨之入骨,他们的统治基础极为薄弱。正如《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入汉中后,萧何劝他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言“天汉,美称也”,为刘邦在汉中积蓄力量提供了精神支持。
2. 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章邯在巨鹿之战后投降项羽,虽为秦将,但已失去了关中百姓的信任。司马欣曾有恩于项梁,在秦末官场中左右逢源。董翳则是追随章邯投降之人。他们三人虽被封王,但在关中的统治并不稳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轻易地突破了他们的防线,关中地区迅速落入刘邦之手。
3. 西魏王魏豹:原魏国贵族,其封地在河东地区。魏豹在楚汉相争中立场摇摆不定,他曾一度归附刘邦,但当刘邦在彭城之战失利后,他认为刘邦大势已去,便又叛离刘邦,试图在项羽与刘邦两大势力间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这种反复无常的性格,也反映了当时诸侯们在乱世中为求生存与发展而不择手段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