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沛县起兵
在秦朝末年,苛政如虎,民不聊生,天下百姓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刘邦,这位出身平凡甚至略显无赖的人物,却在历史的浪潮中逐渐崭露头角。刘邦出生于沛县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不喜读书,却颇具侠义之气,为人豁达大度,善于结交各方朋友。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他在沛县担任亭长一职,虽官职低微,却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脉资源。
当时,秦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繁重的赋税、徭役以及严酷的刑罚使得百姓们怨声载道。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天下豪杰纷纷响应,反秦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刘邦在押送囚徒前往骊山服徭役的途中,因囚徒多有逃亡,他自知按律当斩,于是毅然决然地放走了所有囚徒,并与其中愿意追随他的人一同隐匿于芒砀山中。
沛县的萧何、曹参等人,本是秦朝官吏,但他们深知秦朝已无药可救,且对刘邦的为人和志向颇为赞赏。他们暗中与刘邦联络,商议起义之事。当沛县县令察觉到局势不妙,企图背叛秦朝以求自保时,萧何、曹参趁机劝说县令迎接刘邦入城。然而,县令中途反悔,紧闭城门,并欲诛杀萧、曹二人。萧、曹二人急忙逃出城外,与刘邦会合。刘邦心生一计,他写了一封书信,用箭射入城中,向沛县百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指出秦朝的残暴统治已使百姓无法生存,如今只有起义才是唯一出路。城中百姓深以为然,于是群起而攻之,杀死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刘邦在众人的拥戴下,被推举为沛公,正式竖起反秦大旗。此时的刘邦,身边聚集了萧何、曹参、樊哙等一众豪杰,他们各有所长,为刘邦的起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邦率领着这支初出茅庐的起义军,开始在沛县周边地区活动。他们打击秦朝的地方官府,开仓济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百姓前来投奔。刘邦深知,要想在这乱世中立足并发展壮大,仅凭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明的纪律和正确的战略。他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一简单而明确的法令,深得百姓的拥护,使刘邦的军队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同时,刘邦积极招兵买马,扩充军队规模,不断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他虚心听取谋士们的建议,学习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逐渐从一个普通的起义领袖成长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军事统帅。
二、反秦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