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康和经元善做完这件事后,两个人心里轻松了许多。
汪康拿来一瓶酒,又叫手下准备了一些下酒菜,端上来,就经元善说:“元善,今天咱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现在咱们喝点酒,以示庆贺。”
“好,就听你的。人逢喜事精神爽,酒逢知己千杯少。今天咱们两个高兴,我们来个一醉方休,不醉不归。如何?”经元善说。
“好。”汪康表示同意。
两个人开始推杯换盏,把酒言欢,觥筹交错。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两个人又开始聊上了这件事。
“元善,你想过没有,如果上面追查下来,你该怎么办?”汪康不无担忧地问经元善。
汪康这样一问,经元善愣了一下。
他确实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只顾一腔热血地办这件事情,退路倒确实没有想过。不过,他很快就镇静下来了。
他略微思索了一下,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走呗!”
“你去哪儿?”汪康问。
“到时候根据情况看吧,现在我也说不清楚。我现在想的就是如何阻止这件事情不发生,不让国家再发生兵端,给普天下老百姓带来灾难。”经元善说。
他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
两个人就这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一直聊到深夜,经元善才起身告辞。
第二天一大早,报纸一发。很快,电报局门前就排起了长长的一条队伍。这些人都是前来报名参加联名上书的绅士名流。
这些名流人士中,有现任翰林院编修蔡元培,名噪一时的章炳麟,还有丁汝昌的儿子,吴长庆的儿子等等一些知名人士。
经元善看着这些知名人士都参加了进来,支持他联名上书。他感觉到他的这个举动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壮举,他觉得他自己非常了不起,非常自豪。他仿佛感觉到他的这份电报的份量。
最后,反对慈禧皇太后废立光绪皇帝联名签字的绅士名流多达一千多人。
经元善把这一千多人联名上书的电报发给了总署。
总署接到这份电报,总署章京岂敢怠慢,他赶紧把这份电报呈给了庆亲王奕匡。
庆亲王奕匡看了电报,吓得满头大汗。心想,这个经元善,一个小小的候补知府,现任的电报局总办,简直是吃了豹子胆了。胆子如此之大,居然敢扯起造反大旗,联名上书,对慈禧皇太后决策指手画脚,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要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