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的 ** 炮已经问世,迫使 ** 不断提升其穿甲能力。具体来说,选择何种材料以及如何提升复合材料的抗穿性能,这些可以成为一项研究课题,深入探讨。”
听完李平安的讲解,台下的人们陷入了沉思。看到新型 ** 炮的诞生后,他们也思考过同样的问题:面对自己的 ** 在战场上的威胁,该如何应对?
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增加 ** 的机动性,尽可能避免被击中。毕竟以现在的装甲防护水平,一旦被击中,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然而,李平安的这些见解为他们开启了新的思路。作为专家,他们知道有些国家已经开始研究 ** 的复合装甲,但这仍然只是一个概念,尚未取得重大进展。
然而,在李平安设计出这款强大的 ** 炮后,局面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迫使大家加快研究步伐,还提醒他们在战场上的实际挑战远比提高机动性更为复杂。
面对钢铁洪流般的数百辆 ** 同时开火,即便机动性再强,也不可能彻底逃避。
见到大家沉思的样子,李平安微笑着点了点头,接着说道:
“不仅仅是 ** 的装甲,破甲弹的钢芯,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当前普遍使用的材料主要是钨钢。”
“它足够硬,穿透力也很强。”
“但是。”
“钨合金容易钝化。”
“目前还可以应付,但如果将来各国家研究出抗打能力强的复合装甲,那时我们该怎么办?”
“现在倒还没成问题。”
“但做科研,我们要目光长远。”
“是否有一种材料具备自锐性能,可以在穿甲过程中更好地穿透装甲?”
……
李平安侃侃而谈。说起穿甲弹,他自然想到了贫铀弹,但他并没有直说,而是留给听众自己去思考。
下面的听众边做笔记,脸上也露出了赞赏的表情。许多人以前对李平安并不了解,但听完他的讲解后,才意识到他的真材实料。他提出的想法虽然有些大胆,但并非空洞无物。有想法,并且将想法付诸实践,显示出他的远见和独到的眼光。
课程结束后,许多人都有问题,纷纷过去与李平安交流。他们对待他的态度,完全像对待老师一样。
李平安耐心地回答问题,过了好一阵子,才从人群中脱身。离开 ** 研究所后,他又开车回到轧钢厂。
最近这段时间,李平安的工作相当繁忙。他依然是机械部的一员,主要精力还在民用机械方面。到二机部授课,只是临时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