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随即提出一个建议,计划在各地设立专门的“政策宣讲会”,由地方官员亲自向百姓解释政策,消除误解。这一想法得到了在场许多百姓的支持。
“我们不怕吃苦,就怕不明不白地挨饿。”另一位妇人感慨道,“要是每次都能像苏小姐这样告诉我们,我看这新政就没那么吓人了。”
在回到朝廷后,萧澈立即召集地方官员,宣布一系列紧急政策调整:
税收调整:降低主要农产品的税率,对收入最低的农户实施减免。
补贴发放:通过地方政府设立专项基金,为受困家庭提供粮食补贴。
政策宣讲机制:要求地方官员定期下乡宣讲政策,解答百姓疑问,杜绝因信息不透明而导致的误解。
民意反馈机制:设立“民声日”,确保百姓能通过公开渠道将意见传达至朝廷。
这些措施的迅速落实,让百姓看到了朝廷的诚意。尤其是地方上的政策宣讲会,让许多原本对改革持观望态度的百姓重新燃起了信心。
随着集市危机的平息,萧澈和苏晚对改革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他们意识到,改革不仅是一个政策的过程,更是一场与人心的对话。
“百姓的情绪是改革成败的关键,”萧澈对苏晚说道,“他们的支持,是我们继续前行的最大动力。”
苏晚点头附和,“这次危机让我们明白,沟通与倾听比强硬更有力量。只有让百姓感到被尊重,他们才会真正支持我们。”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朝廷通过各种措施进一步加强与百姓的联系,确保改革的每一步都能稳步推进。集市上的笑声重新回归,那些曾经参与抗议的百姓也开始主动参与到政策的推广中,成为改革的支持者。
夜幕降临,萧澈和苏晚站在集市的一角,静静看着忙碌的商贩和笑逐颜开的百姓。他们知道,改革的道路依然漫长,但这一切都值得。
“只要百姓的信任在,我们就能走下去。”萧澈轻声说道。
“是的,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会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苏晚微笑着回答。
在他们心中,改革的火焰从未熄灭,未来的希望也从未如此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