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于谦,这位时任兵部侍郎的杰出官员,毅然挺身而出,承担起了保卫北京的艰巨重任。于谦自幼聪慧,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心怀报国之志。他早年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刚正不阿的品格,对国家和民族有着深厚的忠诚与责任感。他深知北京一旦失守,整个明朝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百姓将生灵涂炭,中华文明也将遭受重创。
于谦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北京的防御事务。他迅速稳定了朝廷内部的慌乱情绪,以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领导力,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备战工作。他深知,此刻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冷静的头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于谦一方面整顿军纪,严惩那些在土木堡之变后畏敌怯战的将领,以树立军威。例如,他果断处置了一些在战场上临阵脱逃的军官,将其绳之以法,使得军队纪律得到了迅速恢复。同时,他大力招募新兵,号召各地壮士进京勤王,补充军队力量。他深入军营,鼓舞士气,向将士们阐明保卫北京的重要意义,激发起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战斗意志。“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以自己的高尚品格和无畏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将士,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为保卫家国而奋勇拼搏。
于谦还积极协调朝廷内部的各方势力,争取到了皇太后和众多大臣的支持。他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南迁的主张,提出“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的着名论断,坚定了朝廷坚守北京的决心。在他的努力下,明朝上下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抗敌意志,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四、精心筹备:构建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
为了抵御瓦剌大军的进攻,于谦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防御部署。他深知北京的地理优势和战略地位,充分利用周边的地形地貌,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工事。
首先,于谦加强了北京城墙的防御力量。他组织军民修缮城墙,填平了城墙上的缺口,加固了城门和城楼,增设炮台、箭楼等防御设施,确保城墙的坚固性。同时,在城墙外挖掘深壕,设置拒马、鹿角等障碍物,以阻挡瓦剌骑兵的冲击。北京的九座城门是防御的重点,于谦亲自指挥部署,安排重兵把守。他选派了经验丰富、英勇善战的将领负责各城门的防御,如德胜门由石亨等将领驻守,石亨在土木堡之变后虽一度受挫,但于谦不计前嫌,启用他并委以重任,石亨也深知此次机会难得,决心戴罪立功。安定门、东直门等也都有得力将领指挥,他们各自坚守岗位,严阵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