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师说》,传进大江南北,同时也传进一些真正的博学之人耳中。
文通君孔鲋,孔子八世孙。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开始了灭六国战争的重要一步,消灭魏国。在这个时期,孔鲋作为孔子八代孙,被封为文通君,并拜为少傅。
说起来,扶苏曾经的门客之一叔孙通便是孔鲋的弟子,因为孔鲋觉得叔孙通“能见时变”,自己只能做一些“不用之学”,远不如自己的弟子那样会看不同场合说不同的话才在魏亡之时,推荐他出仕秦国。
结果不曾想自己的弟子以及淳于越等人竟因未能“洁身自好”而被长公子扶苏所恶,甚至拜师沐羽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然而就在孔鲋为长公子扶苏的错误选择而感到惋惜时,一篇《师说》,将其彻底震惊,透过《师说》,孔鲋依稀间竟然看到了孔圣人教导弟子的场景。
于是乎,孔鲋放弃了避世的想法,一路西行,来到了咸阳。
虽然扶苏早已不待见淳于越与叔孙通等人了,但对于孔子后人,大秦文通君的孔鲋,扶苏还是相当恭敬的,于是在孔鲋的一再恳求之下,扶苏便将孔鲋引到了沐羽的府邸。
“长公子,您可真会给下官出难题啊……”
看着已经不惑之年的孔鲋,沐羽那是相当头大,毕竟就他肚子里那点儿墨水,忽悠忽悠扶苏甚至淳于越、叔孙通之流的倒也勉强,可对于孔鲋醉心文化的真正博学大儒,又哪里能够呢?
“后辈末学沐羽,见过孔鲋老先生。”
面对孔鲋这等博学大儒,沐羽还是相当尊敬的。
“不敢当不敢当!少府大人过谦了!少府大人一首《师说》堪称绝唱,在老朽看来,足可与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离骚》一较高下!”
面对沐羽的谦虚,孔鲋并没有摆出任何骄傲自大的态度,反倒十分的谦逊,就仿佛他们二人中,沐羽是年长者,他孔鲋才是少年一般。
“不知孔鲋老先生此行而来所为何事?”
作为儒家学士,孔鲋其实并不在意嬴政封给他的文通君封号,所以自始至终,沐羽便也从未提起过这个封号。
“老朽那日忽闻《师说》,一时惊为天人,甚至仿佛看到了先祖孔圣在教导弟子的场面,心中有感而发,故而此来意欲拜见少府大人,且与少府大人交流切磋一番。”
(这里的切磋指文化切磋,毕竟《论语》中的圣人之言大多已被曲解,这也导致哪怕是身为孔子后人的孔鲋,虽然看上去同样五大三粗的,但实际上却也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这……老先生说笑了!晚辈才学浅薄,如何能与老先生相提并论?”
“老朽一生追求先祖圣人之言,然总有不解之处!还望少府大人务必成全老朽!不然……不然老朽便在此长跪不起!”
“我……”
不知为何,看着直接耍起无赖的孔鲋,沐羽的脑海中竟然浮现出了一个人影,并且与孔鲋的身影逐渐重合。
那个身影名叫孔岩,他自称也是孔圣后人,快五十岁的他,乃是沐羽在未来时的古文学老师,可由于其性格执拗,学生们背后总喊他老学究。
要说沐羽为什么会对《论语》有之前的那些见地,与这位老学究孔岩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