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一生着有《乐府新题》20 首,原作失传,现存诗歌 140 首,分《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收录于《全唐诗》,另有散文现存十多篇,存于《全唐文》。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首创者,早期的代表作《悯农二首》在民间及文学史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其诗对唐代长篇叙事诗的发展也有贡献,如《莺莺歌》以长诗铺排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描写细致。他的诗歌风格早期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后期则重在抒发个人情感,追求艺术技巧,形式工整、音韵谐畅,意境深晦。其散文皆篇幅短小、言辞简洁。
李绅在为官后期的生活作风和行为引起了一些争议。他在担任浙东观察使、淮南节度使期间,据说府上歌妓成群,生活奢侈,而对百姓疾苦较为漠视,这与他早期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对农民的同情形成了较大反差。
他的《悯农二首》其一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二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总体而言,李绅是一个具有复杂经历和多面形象的历史人物。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生涯都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评价。其人生轨迹的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官场的一些现象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