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群英荟萃合集> 第162章 张仲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2章 张仲景(2 / 2)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着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着。

《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书中收录药物的剂型很丰富,有汤剂、丸剂、散剂、灌肠剂、烟熏剂、栓剂、洗剂等。《伤寒杂病论》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共计 269 个(除重复的药方外,《伤寒论》有 113 方,《金匮要略》有 262 方),使用药物 214 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对中医临床影响深远,为后世遗留了百余首用之有效的经典名方,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三、医学贡献卓着

(一)辨证论治体系创立

张仲景以六经论伤寒、脏腑论杂病,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为内容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紧密结合起来。

对于外感伤寒病,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基础上,从整个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入手,根据病邪侵害经络、脏腑的盛衰程度、病人的正气强弱以及有无宿疾等条件,寻找出伤寒发病的规律,提出了以六经论伤寒的辨证方法。伤寒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和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病多实热证,三阴病多虚寒证。张仲景将经络所属脏腑作为辨证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伤寒传经途径。在症候的变化方面,指出了八纲辨证论治的具体原则,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分析和检查疾病部位性质而归纳出来。虽然论中未明确提及八法二字,但将临床基本治疗大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融会于诸篇经文及附方之中,更执简驭繁地确立了中医学治疗体系。

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方法论的开端和诊疗思维的发源。以此为基础,通过十几个世纪人类生命进程的观察,中医形成了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特征的多种认知方法,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最终整合在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之中,成为研究生命科学和疾病治疗的重要依据和思维工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