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曲折入仕路
(一)入仕不顺心迷茫
天宝八年,时任睢阳太守张九皋了解了高适的事迹后,举高适有道科,赴长安应试中第。当时适逢李林甫掌权,高适只被任命为封丘县尉。在封丘县尉任上,高适深感官职卑微,手脚局促,难以有所作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济世之志。他看到官场的黑暗与无奈,写下了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的诗句,表达了对官场现状的不满。不久后,高适毅然辞官,客游长安,再次陷入迷茫之中。
(二)终遇伯乐展才华
高适在迷茫中继续寻找机会。天宝十二年,经节度判官田良丘推荐,高适入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哥舒翰一见到高适,大为赏识,推荐他担任左骁卫兵曹,充幕府掌书记。哥舒翰对高适的诗文、人品和才能十分欣赏,将他视为心腹,常随左右。每当高适跟随哥舒翰入朝觐见的时候,哥舒翰一定会向朝廷及大臣盛赞高适。有了哥舒翰这样强大的助力,高适很快就被拜为左拾遗,后来又被提升为监察御史,跟随哥舒翰在潼关镇守。高适在哥舒翰幕府期间,边塞诗创作迎来丰收时期。雄奇瑰丽的西北边塞风光,戍边将士艰苦的生活,两军开战、战马嘶鸣剑戈碰撞的壮烈场面都进入他大气磅礴的诗中。至此,高适终于在仕途上崭露头角,展现出自己的才华。
三、辉煌后半生
(一)安史之乱显身手
安史之乱爆发,高适跟随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兵败被俘,潼关失守,高适飞马逃回长安,并向唐玄宗建议 “请率百官子弟及募毫杰十万拒守”,展现出其果敢的决断力和忠诚的报国之心。然而,当时长安一片惶恐,他的建议未被采纳。唐玄宗西逃入蜀,高适一路追赶,在河池郡谒见玄宗,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同时上《陈潼关败亡形势疏》,极言朝廷军政腐败。唐玄宗对他的直言颇为赞赏,升他为侍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