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注定楼令很难独立完成哪一部着作了。
在当代,存在的字体多到难以想象,哪怕是在同一个国家,各个家族的字体都能够不一样。
而大多数的字体不止笔画多,形状也是比较抽象。关于字体抽象,本身就是象形文字出现的基础,主要是根据实物进行描绘。
楼令不知道提早普及简体字对不对,只知道简体字起码更便于书写。
“拼音肯定也要跟上。这样就不止是书同文,读音也一样了。”楼令这是从士鲂想要派人到楼氏学习,找到了输出的方向。
至于着作?楼令会学习众多的导师,只拿出核心和具体框架,再群策群力去最终完成。
事实是什么?后人所看到的很多着作,其实也是经过不少代人修改或是优化的最终作品。
比如说《论语》就是由众多人合力完成,《尚书》干脆就不知道有多少人进行过修改或是优化,每一个时代的《易经》也是不同的版本,《诗经》则是被删除了大部分篇章;现代,出现在教科书上的一些文章或是诗词,其实很多不是原作者的原文。
楼氏内部的教育比起当前任何一个家族都要普及,由于缺乏足够多着作的关系,没有教育出多少大能,一下子却让楼氏成为识字率最高的家族。
识字的人变多,整体的素质也就上去。这些识字的人,他们不止充斥在各个岗位,想来等有条件会动脑子写些什么作品吧。
百家争鸣是怎么来的呢?完全是列国兼并太厉害,兼并过程中让一些贵族失去封地与治下人口,他们想要恢复祖宗荣光需要竞争上岗,可不得展示自己的才能了吗?
因为岗位竞争太厉害的关系,他们必须优化自己的能力,自己这一代人无法成功竞争上岗,可不得写点什么来教育后代?结果就是一套套思想并发,一部部作品问世。
后人所能够看到的着作,无一不是经过残酷的筛选而被流传下去,更多层面较低的着作则是压根没有机会流传。
所以吧,如果楼令有能力让晋国达成疆域大一统,大概率对文学领域的破坏不会那么强,一切只因为一样会有大批贵族面临竞争上岗的压力,逼迫他们去互相竞争。
存在的区别是,一套套思想被构思出来,没有进行实践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