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自己的敌人名声搞臭在现代是一件很普遍的行为。
那是有错没错都操作,想要抹黑总归有得是办法,尤其是大国想要舆论操作更简单。
春秋时代的话,懂得类似操作的人并不多,乃至于可以说很少。
有一句叫“学好,千日不足;学歹,一日有余”的谚语。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想当一名好人很难,要当一个坏人却是分分钟的事情。
捷径通常会违背伦理纲常,偏偏很多人喜欢走捷径。因此坏榜样总是被人学得更多,所导致的现象就变成越后面的人显得越加道德沦丧。
当然了,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所导致好像坏人远比好人多,好像成了一种普遍的认知。
其实,正常过日子的普通人永远是占了绝对的多数。
晋君周采纳了士匄的建议,派出使者向列国诸侯通知吴国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一旦列国君臣得知吴国干了什么事情,他们会远比晋国君臣更加厌恶吴国。
为什么?因为晋国君臣一点不担心吴国有能力入侵晋国,认定发生在巢国、徐国以及邗国的事情,永远不可能在晋国发生。
至于其他国家的君臣?他们可没有晋国君臣的底气,尤其是一众贵族会很害怕哪一天自己也成了被阖族铲除的对象。
话说,为什么古典时代成了敌对,发生战争或兼并,会保持彬彬有礼的姿态?不光是因为权贵沾亲带故,其实就是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以晋军为首的联军当然不是会等消息传开再展开军事行动,他们到了“娄林”休整四天,随后分成几个了部分,分别在徐国贵族的带路下攻击吴军驻扎的地点。
刚刚实施兼并,吴国自然有在徐地安排驻军。
很不符合时代的事情是,吴君寿梦并没有将土地切割,分封给一众有功将士。
那是因为吴国自有国情在,仅有极少数老牌家族拥有封地,多数贵族并未被赏赐封地。
在吴国担任官职,立下功劳之后,能被赏赐一座府邸,算是当代吴君够大方了。
吴国的这种国策使得国君的实力空前强大,避免出现异姓权臣,也导致一众公子根本乱不起来。
只是,那种体制的吴国,国君贤明会让国家稳定以及得到极大发展,一旦国君不堪就会让情况无比糟糕了。
说到徐国,这是一个曾经很强大的国家,一度能够跟周国叫板。